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的结构助词主要有三个:的、地、得,,这三个词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口语中没有区别,所以、书面语中常见有人把它们用错,小学生更不例外。有人撰文说,结构助词“de”主要表示中心词与附加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要找准中心、词,确定中心词的词性。就可根据它们的用法,准确选用这三个“de”字。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汉语语文词典“词性标注”问题入手,以《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标注结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选取个别特殊成分讨论。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词性标注的单位;一是“们”和“者”如何定性。标注词性首先要辨别词与非词。意义整体性和成分黏着性是词的两大显著特征。在现行的汉语语法体系框架内,“们”宜区分为词缀“们”和助词“们,”从而更全面地描写“们”的特点。“者”宜区分为词缀“者”和助词“者”。其中,“者”的助词用法仅在仿古语体中出现。  相似文献   

3.
词性活用,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与汉语的以下特点有关:汉语的词及词类划分的标准没有确定的界限,汉语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没有整齐的对应关系而句法成分之间有确定的位置,汉语固有的语法手段为词性的变动提供可能,汉语构词方式的特点为词性的活用提供可能.汉语词性活用是相关词语互动的结果,它与句意和词义具有密切的关系并受到它们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结构助词是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的助词。最常用的结构助词是“的”、“地”、“得”,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多年来,有人主张只用一个“的”,也有人主张这三个字都用“de”代替,但都不容易实行。词典里对这三个词的使用各有明确的规定,教材里使用它们时是有严格区别的。“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的”用在定语后面,“地”表示它前边  相似文献   

5.
说属性词兼说与其他词类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例如“小型,慢性、现行、亲生,上好、首要”等,它们的词性很难确定。这类词,吕叔湘先生、胡裕树先生称之为非谓形容词,朱德熙先生称之为区别词,我们管它叫属性词。 属性词表示的是事物的性质。从语法功能来看,有以下一些特点:1.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小型水库/现行政策/上好衣料);2.绝大多数可以出现在结构助词“的”前面(小型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句子镶嵌着“得”字,看上去一样,但“得”的语法功能不同。有的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明它后边的成分是补语,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则与前面的词素构成一个动词在句子中发挥作用。区分这两类“得”很重要,它关系到对“得”后边的句子成分的分析。如果“得”被认作词素,它后边就是宾语,如果“得”是结构助词,它后边的词或词组就肯定为补语。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三个,它们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是,在语言实践中,结构助词“de”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结构助词的少用、多用、错用、位置错误及全部合用等。  相似文献   

8.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1.问题的提出古代汉语句尾的“焉”字,有的为代词,有的为兼词,有的为助词,有的为纯粹语气词。为代词时,用在动词谓语后面,作宾语;为兼词时,在句中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代替或指代的内容翻译出来;为助词时,用在形容词、象声词或“如……”、“若……”后面,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译为“……的样子”、“象……似的(一样)”;为纯粹语气词时,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用一个语气词来对译,有的可以不翻译。这样,在分析句子成分或翻译时,就需要把“焉”字的词性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10.
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英译汉时不能完全按照英语原句的句子词性和句子成分直译成汉语,必须转换某些词的词性或者句子成分才能用汉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英语原文的意思。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中常见的翻译题型充分体现了英汉翻译中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新语法系统把词组改称短语,名称的改变引起意义上的改变:词组侧重于结构,短语侧重于性质与功能。“的”字结构在新语法中改称“的”字短语,它是一种应用广,情况复杂的特殊短语,它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从“的”字短语的组成方式看,它是“的”字和前面的名词、代词、动词和形容词或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构成的。它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构成方式: 一、省略“的”字后面的中心词,“的”字与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短语。结构助词“的”后面的中心词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句子简洁,就省略了这个中心词,结构助词“的”就与前面的修饰词语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字短语的这种形成方式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有关前置宾语后“是”的词性,古汉语领域一直存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复指代词”;有人认为是“结构助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根据许嘉璐先生的提示,认为是强调肯定的副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等”和“等等”是人们用错率较高的两个词。它们都经常用在别的词语后面,但是用法和词性都有一些不同。“等”可以担当四种词性:动词、量词、助词和介词。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主编)对“来”的解释条例,“来”字的词性可以总结为动词(包括趋向动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方位词,衬字。  相似文献   

15.
从《论语》看上古“者”“所”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论语》中“者”“所”解释的几点探讨“所”和“者”是一对很有个性的古汉语常用词,主要是做特殊指示代词。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总要附着在其它词或词组上,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结构助词。这也不无道理,叫什么倒无关紧要,关键是应该掌握它独特的功用。比如:“所”字,总是附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而“者”字是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所字结构的含义是“所”字所附动词的宾语,而者字结构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6.
一天,“的、地、得”三兄弟碰到一起,它们唉声叹气,各自抱怨:有些同学看不起它们,在该用的句子中不用它们;而有些同学呢,想把它们派上用场,可又不会用,于是就把它们东拉西扯。“三兄弟”实在忍无可忍,就决定开个讨论会。“我们都是助词,作助词时都读‘de’,但在用法上是不同的。”“的”老兄迫不及待地说,“我是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词性的,如:美丽的风光、宏伟的建筑、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博大的胸怀等,这里的‘风光’、‘建筑’、‘任务’、‘胸怀’等都是表示名物的词。”二兄弟“地”等得不耐烦了,赶快抢过话头说:…  相似文献   

17.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结构助词“的、地、得”在句子中分别充当着定语、状语、补语成分,对纷繁复杂的句子成分,少数民族学生很难分辨这三个助词之间的使用特点和使用之处.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助访谈以及平时作业中的偏误,据此数据分析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情况,究其原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汉语也有被动结构,这似乎不成问题。但是迄今一问到它的结构特点怎样,有几种形式,答案就不清楚了。单说“为”“见”“被”等的词性吧,有的说是助词,有的说是助动词;有的说除“被”是介词,此外是助词;有的一概未定,谈到它们时就被称为“为”字“见”字,等等。现代汉语教材里,“被”,一般说是介词,也有管“被”后面不带出施动者时又叫助词的。“为……所”的“为”,又有不少同志认为它是动词。看来,要想理解汉  相似文献   

19.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作文题目可谓“壶小乾坤大,字少内容多”。将作文题目分析得透彻、准确,对作文来说无疑是初战告捷。但如果审题出现失误,则会一步“看”错,满“篇”皆输。审题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看“三词”,这一点在小学作文中尤显突出。一、什么是“三词”在小学生记叙作文的题目中,一般有一个这样的词,它鲜明地指出了写作对象,让我们知道这篇作文是记人、叙事、描景或状物,这个词我们就叫它“中心词”。如《一个勤劳的人》,其中“人”就是中心词,它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这篇作文是记人的。在作文题目中往往还有一个这样的词,…  相似文献   

20.
从1898年<马氏文通>诞生到20世纪4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上是在传统语法学的问架里进行的,传统语法学导源于古代希腊的传统语法体系.根据这套体系,汉语在句法分析方面,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认定句法分析就是分析句子的结构,而作为一个句子必须具备六大成分--主语、谓语(主要成分),宾语、补语(次要成分),定语、状语(附带成分);而在确定句子成分时又采用中心词分析法,要求先找出句子的两个中心词,分别为句子的主语、谓语,让其它词语分别依附于它们,从而依次找到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