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2.
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范式是一种“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它自有其历史功绩,然而其要害是片面强调主体外部的生存性、功利性动机,造成对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的压抑。“表现、存在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应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方向。语文教育表层特性是言语表现,深层本质是为人生、发展、存在奠基,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语文教育的出路在于从工具主义“应世”的外部语文学,向表现存在论“应性”的内部语文学转向。  相似文献   

3.
<正>1.顺应言语生命欲求,培养言语个性人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质、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之一。语文学科教育一旦被视为知识技能教育,必然会禁锢学生言语生命的自然需求——每一个儿童固有的言语天性。如果代表话语权威的教师从实用和世俗的人生目标出发,教学必然会吞没学生的言语天性。因此,应顺应言语生命的欲求,让每一个学生的言语生命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言语生命意识的教育,富含人文色彩;言语的创造,不论是智性、理性的,还是情性、感性的,都十分个性化、生命化,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的言语表现和言语发展变得一样,而是“养护”人的言语生命的潜质,使他们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各具特色。每棵树长得都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有什么理由在学生言语成长上只按照一种统一的规格“培养”同样的言语“能力”?人不要和自然作对,教育不要和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作对,语文教育不要和人的言语生命内在欲求作对。在教育中,“生命”的与“反生命”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本体论价…  相似文献   

5.
王昕 《现代语文》2006,(3):68-69
原欲(Libido),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解,就是人的基原欲望“爱的本能”。它蕴藏在“本我”中,是生命能量之源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原始的内趋动力和终极原因。尽管弗罗伊德声称“原欲”是比“性欲”包含更广的生理机能——“爱的本能”,实际上,二在他那里并没有多大的区分。苏童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对原欲的敏感和迷恋,原欲成为他笔下的生命难以抗拒的生命动力,也构成了他的许多小说叙事的张力。苏童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深入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挖掘人的深层原欲。在苏童的笔下,原欲是控制不住的性欲冲动:是其它欲望未满足时的疯狂弥补行为;是受到压抑和扭曲的变态的性意识和性心理。苏童通过对生命的原欲的挖掘和传达来张扬其中包孕的生命意识,从中可以感知他对生命的热切关注和执追寻。  相似文献   

6.
谈作文,必然涉及作文教学。论及作文教学,就要从“教育”说起,特别是要从“基础教育”说起。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使人形成一种自我选定的生…  相似文献   

7.
人的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在“内部”与“外部”、“有用”与“无用”、“有为”与“无为”之间达成的。儿童本真状态下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冲动,在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太多的教导也能得到发展。语文教育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助成其发展罢了。在今天,学校不培养作家,似乎是不争的事实,是“真理”。然而,假如语文教学能使拥有作家天赋的学生都成长为作家,岂不功德无量?从学校出来的一切在言语创造上有成就的人,从根本上说,都不是学校语文教育“培养”出来的。即使从好处说,把凡是从学校出来的作家,都算作语文教育的功劳,充其量也只是由于偶然的机缘巧合或…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和18世纪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了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9.
一、从教学效果到学习效果:评价指向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 愚以为,学情视角中的评价观会将原先评价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转移到“学习效果”,这绝不仅仅是改变了评价方向,更重要的的是赋予评价以全新的内涵。它意味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否重视了学生言语生命欲求的激发,把潜伏在儿童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言语需要激发出来,有没有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到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  相似文献   

10.
语文即人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语文——言语与人的生命血脉相连。人的言语需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内(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再没有比学生不想写更可怕的事,不想写就是言说冲动的冷却,言说兴趣的冬眠言说欲求的屏蔽。这种以人的本性、内在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关怀为基础的言说冲动、言说兴趣和言说欲求,才是最为本源、根本的言语生命动力。因此,从语  相似文献   

12.
试图对“人是什么”作出新的阐释:人是写作的动物。写作的生命冲动,是人类的“原欲”,也是人类自我救赎、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我以为在语文教育中,“以人为在应试、应需教育中首当其冲,遭到本”、“学生本位”的“本”,就是“言语生虐杀。他们不但语文成绩不高,写作命”。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本”。只有成绩也不高,“离题”落榜的风险最人的生命,堪称“言语生命”。言语,使大。语文教育批量生产的不是语文爱人的智力和想象力结出了绚丽的文好者,而是语文厌弃者、言语生命背明之果,从而也造就和进化了人类自叛者。身,使人成为感性、理性、智性的动反观语文教育门槛之外,在一物,写作(言语创化)的动物,使人所些似乎没有什么文化的人那儿,却以为人。语文教育的动力,虽…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言语与人的生命的血脉相连。人的言语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语言符号使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成为人类。仅仅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流传不绝。”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焦点。当前语文教育中还有许多和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地方 ,语文教育迫切需要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实现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先决条件是正确认识生命个体 ,而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 ,则是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 ,从感性层次来讲 ,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和尊重 ,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 ;从理性层面来讲 ,则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朱曼 《教书育人》2012,(18):30-31
个性化教育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采取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1]个性化教育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欧美等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个性化教育的改革试点。哈佛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2009年也撰文指出:"个性化教育时代即将到来"。[2]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国际化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关怀人最本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咱们“鼠目寸光”的考试分数。我们选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关注,从手机的广告词“科技,以人为本”,到近期被大力倡导的“人文主义教育”,无不体现了对“人”这一生命现象的重视。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因此,以生命为原点的人本主义教育(humanbased education)倍受青睐。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延伸。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即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华 《青海教育》2014,(6):22-22
人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传统,崇尚心智潜力的自由运用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弘扬理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追求“人的存在”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将其视为人的潜能得以实现的一种能动过程,教育目标就是促进人的潜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