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7,(8)
“三十八”与“38”文/张栋“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可我近日却在陕西省的一家报纸上见到人家是这样写的:“38年过去,弹指1挥间”。照此朗读起来便成了“三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究竟是三十八年,还是1938年,还是三年八...  相似文献   

2.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近日我却在一家报纸上见到人家是这样写的:“38年过去,弹指1挥间”。照此朗读起来便成了“三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那么,究竟是“三十八年”,还是“一九三八年”,还是“三年八年”?糊涂了。  相似文献   

3.
贾保生 《今传媒》2010,(5):84-85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近日我却在一家报纸上见到人家是这样写的:"38年过去,弹指1挥间"。照此朗读起来便成了"三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那么,究竟是"三十八年",还是"一九三八年",还是"三年八年"?糊涂了。  相似文献   

4.
2014年,纸媒在坚守,同时又在四处出击,寻找转型路径。然而,现实的转型之路仍然非常复杂和艰巨。是放弃自身平台彻底转向新媒体,还是依靠纸媒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话语权? 在过去的一年里,江南时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摸索出了一条转型可行之路,从过去的做新闻,转变为做项目,讲究“集成式”、“全方位式”的报道,甚至延伸出线下活动、互动等等丰富多彩的融合方式。笔者身在其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新闻的生命更“长”一些。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就有以读书为乐事的癖好。有些好书看了还想看,因此,我很少到图书馆去借书,宁可忍痛割爱,从口袋里摸出钱买书看。时间一晃十余年过去了,我房内也就多了两架书。大约多看了几本书,又有写作兴趣,在目前书价上涨较大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像以前那样多买书了。但书还是要读的,书还是要买的。过去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黄金屋”对我来说是高不可攀,但是否“书中自有泥垟房”呢?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 《出版史料》2007,(2):126-127
“文化大革命”前,北京中华函授学校举办过一个“语文学习讲座”,编印过一种讲义性质的刊物,名称就叫《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一共出版了三十八期。现在这套《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就是从那三十八期刊物中选辑出来的。我重新翻阅这些文章,不禁深切怀念已故的张知辛先生和周文耕先生。  相似文献   

7.
新闻真实论──新闻“本质真实论”再质疑何光 一、“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这话自然不很准确,但它还是把新闻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表述出来了。1918年,蔡元培为徐宝璜《新闻学大意》作序时曾这样写道:“余惟...  相似文献   

8.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界呼喊出“新闻改革”的口号以来,十年过去了。十载春秋,弹指一挥间。十年新闻改革的道路走得怎样?恐怕不能留给后人去评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处在改革中。俗话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审视过去,是为了将来,为了使今后改革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实。新闻界最敢于报道变动的世界,也应当勇于正视自身的现  相似文献   

9.
文人将自己的劳动称为“笔耕”,既然是“笔耕”,就要有所收获,如齐白石有一方印,刻的是“我生无田食破砚”,好像是东坡的句子。无田,仍可以食,依仗的就是写文章了。今天把写文章得到的报酬称作“稿费”,古人则称为“润笔”。 这两个字见于《隋书》卷三十八的《郑译传》,郑被隋文帝  相似文献   

10.
全国青年新闻工作者:今年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八十周年。本世纪初,一群热血青年在国家危难之际,满怀爱国热情,奋起抗争,发起了“五四”运动,吹响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第一声号角,掀开了中华儿女爱国主义运动的新纪元。八十年弹指一挥间,在“五四”精神激励、鼓舞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将自身的命运与祖国前途紧紧相连,不断探索,奋勇拼搏,用鲜血和青春描绘了一页又一页时代画卷,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爱国主义颂歌。回顾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新闻工  相似文献   

11.
南京栖霞镇位于南京风景秀丽的栖霞山下,离古城南京约20公里,栖霞镇因栖霞寺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主席亲临视察该镇十月村,向广大农民指出“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了,千年古镇面貌一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和邓小平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听了五年级一节解决问题策略的课,内容是“倒过来推”。所教内容通俗地讲就是“倒过去想”,即从事情的结果倒过去想它在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者一开始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了例一:  相似文献   

13.
近来,不论是中央大报还是省市党报都为改进报道风格、贯彻“三贴近”做了不少尝试。经济日报于2003年初率先推出了面目一新、灵活多样的“每周导刊”,在中央新闻单位新闻改革风潮中脱颖而出。每周五的这份由“探析”、“话题”、“财富”、“新知”4个版组成的导刊,是经济日报适应新形势改版的一种尝试,无论视角、写法、还是版式,都较过去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编辑精心,版式活泼,图片精彩,与读者互动性强,已经成为了经济日报的“名牌”之一。  相似文献   

14.
每当想到稿酬二字,就有点心跳、赧颜。一是因为过去已有人写过这类文章,不便再提及。二是一谈稿酬,便会有人斥之为“小气”、“斤斤计较”,让人难以启齿。但笔者又觉得,抛开个人得失,对于稿酬这在喉的“鱼鲠”,还是有必要一吐为快。由于工作需要,笔者从事给各新闻单位写稿的“对外报道”工作已近五年了。这段时间,曾给不少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过几百篇消息、通讯。这些新闻单位对于寄稿酬,大多是比较负责任的。不  相似文献   

15.
“鱼目混珠”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可以用于事物,也可以用于人.含贬义.语本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槚:楸树).”例如宋·张商英《宗禅辩》:“今则鱼目混珠,薰莸共囿,羊质虎皮者多矣.”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章:“而有些地方的工头们,也曾组织过‘工会’来鱼目混珠.”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刘绍棠《草莽》七:“姑娘你本是那桑家班的陶红杏,怎敢冒名顶替要当雨点儿的娘?  相似文献   

16.
小悦悦走了,才两岁,让人顿觉生的残酷.要在过去,人们或许会说是“飞来横祸”.但今天不同了,传媒发达,民智活跃,人人是记者,人人是评论员,不同的人关心评说着这个令人揪心的事件,让小悦悦成了举国关注的新闻人物.其实,她还是个孩子,应该健康快乐地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本不该成为任何新闻里的人物,不管是好的新闻还是不好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隐私权”概念来源于西方,又称“个人私生活秘密权”。美国法学家荷尔下的定义是:“一种每个人要求他的私人事务未能得到他的同意前,不能公之于众的自然权利。”廖晓英在《新闻法通讯》总15期著文说:我国宪法及法律对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已有明确规定。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  相似文献   

18.
谈“识见”     
有人问我,怎样做好一个新闻记者?我做了五十多年的新闻记者,但说到做好,是邈乎远矣,还差很大的一段,所以很难回答这个题目。不过积几十年的经验,一个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识见。有了识见,才能向“做好”的道路跨过去。识是知识、认识、常识之谓。有人说,人获得知识只有两个方法,即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其实不对,至少也不全面,实际上,人的知识更多来自书本,受于教育,因为书本是前人经验的积累,而教育才可以使人起到“化性去伪”的作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知识愈多,本事愈大。这是过去事实证明了的,将来也必然如此证明。但一个新闻记者所要求的识,还不是一般的识,  相似文献   

19.
程红 《传媒观察》2004,(7):45-46
办报办出了个“周末”,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个创新。到90年代初,步入了黄金时代。然而,近年来周末版“新闻失血”的现象,不得不叫人担心。无论“周末”是在副刊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还是另立炉灶,它一开始都吸收了副刊所具有的特点和风格,加上“周末”的办刊人员大部分是专副刊平移过去的,在办报的理念上、在具体的编辑方针上,难免会打上较深的文艺性和文学化的  相似文献   

20.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巩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据统计,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较多使用“树荫”,而较少使用“树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