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发现,儿童到了三岁左右,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要求自己穿衣、洗手绢;要求让他去倒开水、拖地板;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怎么也叫不听。性格上执拗、任性。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和反抗,儿童的这种“反抗”一直会延续到四岁。成人往往叱之为“捣蛋”、“淘气”等等,实在是冤枉儿童。其实,这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相对于青少年期出现的第二次心理突变,教育学称之为“第一反抗期”。为什么会出现…  相似文献   

2.
儿子去年9月开始上小学,第一个学期里我就明显看出他的不适应,作业中错误很多,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学习很吃力,学习劲头越来越差,连性格也不像以前那样活泼了,去了学校就仿佛被关进了笼子闷闷不乐,总也打不起精神。我问他,上小学感觉怎么样?他说,还不如上幼儿园呢。家长怎样应对孩子入学之初的“不适应”呢?北京读者王立许多适龄儿童,在上学之初觉得无所适从,“学习困难”、“难以承受时间和纪律方面的种种约束”等,一段时间过后,仍有些儿童会带着哭腔对家长说:“我不想上学啦,我还要去上幼儿园。”为什么儿童入学却又厌学呢?原因是多方…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学     
从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说出发,维果斯基提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当然,这里的“人为”不是随心所欲,教学的性质在儿童的发展中存在着若干由年龄特征所制约的“极限点”。根据这种极限点,维果斯基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教学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3岁之前儿童的学习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的,……此期的教学是一种“自发型”教学———儿童只能做他要做的、与他的兴趣相符的事;他基本上是从自己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直接经验获得发展的。学龄儿童的发展水平,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可以“按照学校的大纲”跟随教…  相似文献   

4.
朱家雄 《幼儿教育》2000,(11):21-21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说过,童年早期儿童是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的,学龄儿童是按照教师的大纲学习的,而学前儿童则是将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来学习的。他同时指出,为幼儿园编制的大纲具有两结合的性质,首先,这个大纲应该按照能引导儿童达到一定目的的体系来编制,而且每年要在沿着向目标迈进的道路上跨出一定的步伐。……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大纲与学校大纲是相同的。同时,这个大纲应该也是儿童自己的大纲,就是说,大纲实施的次序应符合儿童丰富的兴趣,符合他的与一般概念相联系的思维特点。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两类不同倾向的活动:一类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2岁左右正是孩子“第一反抗期”形成的阶段。由于身体的发育和动作的发展,孩子探索周围世界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他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尝试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同时,他发现能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和愿望,这些能力的增长给了孩子极大的自信。于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不愿听从家长的要求,急于表现自己“我长大了,我能行”。2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对爸爸妈妈说“不”,他会经常做一些家长不让他做的事情。伴随着行为上的异常,孩子的情绪也常常走极端,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暴躁,尤其喜…  相似文献   

6.
儿童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我,他发现来就诊的一些小学生对病情往往并不像家长那样焦急,他们甚至对医院的一切饶有兴趣。有不少孩子仿佛很希望生一场不大不小的病,这样就可以不去学校,能得到关心,也不会有人强迫他们去做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这位儿科专家很了解儿童,我完全相信他的话,也的确见过那样的孩子。然而现在孩子们连生病的“待遇”也常常被剥夺了。我常见到连生病也不敢请假的中学生,因为害怕“落下功课”。有些家长,孩子生了几天病,即使老师没有要求,这些虎妈狼爸也会要他们“把欠下的作业补起来”!蒋士铨在《鸣机夜课图》写母亲逼迫自己苦读,  相似文献   

7.
不少家长起初是为了督促孩子学习,才陪着孩子写作业。时间长了,这些家长便发现:如果不陪他他就不做作业,不陪他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不住。这些孩子已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这对孩子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去妹妹家,她7岁的儿子正噘着嘴面对墙抹眼泪,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妈妈没空陪他写作业而怄气呢。我说:我陪你做行吗?孩子一听马上搬来凳子写起来。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他每做一道题都要问一声:“大姨,对不对?”他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我问他,你为什么非要妈妈陪才写作业呢?他说:“妈妈看着我做作业没错误,到学校能…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深了不是,浅了也不。”日前,在北大资源大厦一间会议室中,一位家长满困惑地说。成功心理学专家方晓光当即反驳:“孩不是管出来的,家长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子,让孩子成为完成自己梦想的工具。孩子应该有己的人生。”他提醒所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的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而学习、生活经又与父辈截然不同,代沟使得孩子的许多事家长管了,家庭教育中最好的办法是交流,而不是管教。”另一位母亲焦急地问道:“我孩子今年16岁了,干么事都没有耐性,该怎么办?怎么才能发现他的潜呢?”方晓光回答说,首先…  相似文献   

9.
我的儿子一年之后就3岁了,很快就要上幼儿园了,但孩子入园前后的教育问题让我这个做家长的感到无所适从.当我看到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时,欣喜异常.我认为,应该把这份真正的"育儿指南"送到每一个幼儿家长手中,指导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指南》让家长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入园之前,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按照《指南》的要求去做.比如在身心健康方面,《指南》指出:"成人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成人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这些科学的方法对3岁以前的孩子同样有效.我学习了《指南》之后,就反思了自己平时不当的教育方法,明确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赵红霞 《科学教育》2006,12(2):42-44
在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发展中,幼儿科学教育更加强调通过幼儿的主动的探究过程获得乐学、会学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要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教师应采取适当的组织策略。1科学教育内容需求化维果茨基说:“童年儿童早期是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的,学龄儿童按照教师的大纲学习,而学前儿童的学习是按照教师的大纲变成自己的大纲的过程而定的。”其理…  相似文献   

11.
3岁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对父母的要求他们常常会毫不犹豫地说“不”,使家长感到束手无策。讲道理吧,孩子不喜欢听或者根本听不懂,结果,有的家长就以打骂孩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怎样来对待这些小家伙呢?我的体会是“3岁的孩子爱游戏”。我就以游戏的方法或游戏的口吻来解决这些矛盾,使孩子愉快地改变主意,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相似文献   

12.
编辑老师:你好!我的儿子今年只有三岁,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来”。他衣服要自己穿,穿得不好也不要大人帮忙;吃饭、喝水要自己来,不让别人喂;摔了跤也要自己爬起来。让他干吧,许多事情又超出了他的能力和年龄范围;不让他干吧,又怕挫伤了他的劳动的积极性。作为家长,我们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震震爸这位家长:你好!人的成长,实际上就是不断摆脱依赖性,培养独立性的过程。而三岁,则是人的独立性第一次闪耀出光芒的时期。做父母的应该珍惜这种可贵的独立性,使孩子的主动精神得到发扬。儿童的独立性是个逐渐发编辑老师:你好!我的儿子今年只…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儿子患上了一种成长顽疾——一喜欢和人“较劲”。可悲的是,较劲的对象主要就是我——一个专门搞教育的研究者。我要他向东,他偏要向西;我要他学习,他偏要去玩;我要他吃饭,他偏要玩手机…有时担心自己会失去耐性,发生“擦枪走火”的事件。面对在“甜水”中“泡”大的孩子,家长有啥办法呢?  相似文献   

14.
近代教育家陈鹤琴曾倡导“活教育”,他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儿童教儿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是前提。我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后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归纳,并作充分细化的处理:一类问题是小组内不能解决,但全班范围内仍有同学可以解答,就当场用较短时间处理;第二类问题反映了教材的重难点,但由于学生提问的角度不同,提法不同,我便将这…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让孩子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最好是少玩或不玩,其实,玩对孩子的发展很有好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玩”对孩子有以下好处:(1)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2)可以丰富儿童的科学知识;(3)可以增加儿童的兴趣;(4)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培养儿童做人的高尚品质,如合作、诚实、勇敢等品质,也可以在“玩”中学到。在传统观念中,认为“玩”会耽误“学习”,“玩”与“学”是相抵触的。我经常听到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一天就知道玩,总是不爱学习,一点进步都没有,教他儿歌他不念,让他画画他东张西望。”我阅读了…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小学则是以学习为主。如何帮助六岁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已经比较突出地摆在许多家长的面前。我们曾对三个大班的幼儿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智力开发”,对入学准备视为知识上的准备,每天要求孩子识多少字,做多少道算术题,甚至有的家长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算术书借来让孩子提前学习。结果是过早、过度的教育,过高、过急的要求,挫伤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以致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惧怕的心理。当我们问孩子“你愿意上小学吗?为什么”时,有的孩子说不愿意上小学,因为最怕爸爸叫他做功课。还有的孩子说:“我上学,妈妈也会打我吗?”原来他看到别的孩子上学后,因成绩未达到父母要求遭到父母的打骂,因而害怕上学。有一位小学老师说:“在我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发现,最感困难的  相似文献   

17.
克寒 《家长》2000,(Z1)
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家长在抱怨:“我的孩子今年13岁了,我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操心!”她长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你不知道,我的孩子以前很听话,可是现在长大了,简直叫你没办法。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他还特别倔。有时我都不敢和他说话。”我想,可能有不少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怨言。难怪人们把11~14岁叫做“令人操心的年龄”。  相似文献   

18.
不少家长觉得两三岁的孩子特别难管,以前很听话的孩子,现在却特别不听话,而且常常无理取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不通情理”,嘴里一说想干什么,就必须马上去做,不肯妥协、忍让和顺从。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小孩子要按照自己的主意做事情,是从2岁左右开始,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为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在这之前,孩子基本上没有自我意识。随着语言表达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与周围世界的接触日益广泛,自我意识也就逐渐地出现了,学会了用“我”、“我的”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并且懂得了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某些要求。这个时期的孩子学…  相似文献   

19.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评价幼儿的作品也欠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