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文娟 《云南教育》2003,(34):42-42
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数学“比例尺”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师:(出示一本书的封面)这本书长24厘米,宽18厘米,你能在练习本上画出这本书的示意图吗?看谁画得最像?中途有学生反映,练习本上画不下。老师让他自己想办法,他发现应该将图缩小了画。老师将学生画的图选出几幅贴在黑板上。师:观察一下,哪几幅最像?(学生指出几幅像的和几幅不像的。)师:请画图的同学说说你画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确定长和宽的?生1:我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我是想3是24和18的公约数,我就把长和宽同时缩小了3倍。生2:我画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  相似文献   

2.
金雅珍 《小火炬》2008,(9):37-37
我书桌前的墙壁上贴着一幅画,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大名——金雅珍。那是去年的美术课上我画的一幅水彩画。老师给我的成绩是"及格",我却觉得那是我学画画以来我最满意的一幅画,因为那是我用心画的一幅画。因此,我把它贴在我房间最醒目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班上听了一堂美术课。美术老师教学生用蜡笔水彩画“春天”。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一名在我眼里的“差生”竟第一个交上了一幅春树图,远看那幅画,丝丝嫩绿透着浓浓的春意。具有创新意识的是,他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在右上方画上了太阳,地上是绿草坪。由此可见,他心中的春天是多么美好,多么清新啊!而这么好的孩子我却认为是“差生”。更让我吃惊的是,其他几名“差生”的画也被美术老师贴在了黑板上,让全班学生观摩。这些“差生”的  相似文献   

4.
案例故事 这是我在执教《运动的方式》一课中遇到的一个场景。按照要求,学生分组画出了一组不同运动方式的“路线图”。我请一位同学代表他所在组上台汇报,在汇报到摆动的“路线图”时,这位学生出示了这样一幅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5.
指导学生画《海底世界》,我先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一幅范画张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他们也画一幅。谁知任我千般描绘、万般启发,学生交来的作业大都与我雷同。正当我不知如何是好时,发现一名学生聚精会神地瞪着窗外,顺着他的眼光向窗外望去,我顿时被窗外的美景吸引住了。只见漫天飞舞的雪花好似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无拘无束、扬扬洒洒地填充着所有的空间,好美的一派北国风光!我忽然有了灵感,唤全班学生到窗前观察雪景。并布置作业。让学生以雪为主题,自由随意地画一幅想像画。第二天面对学生交来的作业我大吃一惊,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基础训练5第五题,是儿童入学以来第一次看多幅图练习说话.这三幅图大同小异,儿童不容易准确地把握每幅图的内容.我在指导时,注意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进行观察、比较,找出每幅图的特征,分清三幅图的主次.在学生弄清这一组图共有几幅,每一幅图上画了什么动物以后,我问"它们在干什么",学生就有些难于回答了.于是,我让学生先比较第一和第三幅图:第一幅图南瓜平放在地上,小白兔搬不动;第三幅图小白兔在轻快地滚动着南瓜前进.多聪明的小白兔啊!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呢?于是,我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第二幅画上来.大家边看边想边说,十分热烈.  相似文献   

7.
活动的图画     
《家教世界》2014,(4):50-50
把两幅画打印并剪下来,把画的上边沿贴在一起——图1在上面,图2在下面。用一支铅笔把图1的画卷起,让它上下滚动。你得到的印象是,好像图画上的形象活动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梁华 《四川教育》2001,(4):28-28
一、欣赏画画,激趣引入。 1.出示一幅银杏树的照片:小朋友,你看见了照片上有什么?(美丽的银杏树)这么美的银杏树,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 2.出示银杏树的水彩画:小朋友能用一节课画完吗?半节课能画完的请举手。你还能更快吗?老师就能用一分钟把它画出来。 3.师在实物投影仪下示范画出一棵树的图:看得最认真的孩子告诉大家,老师是用什么图形在一分钟里画出了一棵树?(三角形)[师在黑板左侧贴上△] 4.你想不想来试一试?指名学生上台用三角形画出三座山的图。[在黑板上贴出“一棵树”、“三座山”的示范图] 二、启…  相似文献   

9.
育人无痕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练习三的口语交际安 排了《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书中有四幅图,第一幅是一个小朋友拿着照相机闲逛,第二幅图是空白,第三幅图是他高兴地拍照,第四幅图是三个小朋友看着照片哈哈大笑。要求通过合理的想象,补画第二幅图,然后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一说。 我首先让学生想象、画图,再介绍所画的内容,看看是否好笑。学生在充分酝酿后,一个个兴奋地举起了手,踊跃地描述自己的想象。  相似文献   

10.
辙好日记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日记写不好,以后写作文就无从着手。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写日记的能力呢?有一次上课,我突然发现有几个学生书上贴满了剪下来的画,由此我豁然想到,如果能把“贴画”当作写日记的“牵牛花”多好啊。从此,我要学生每天贴上一张自己喜欢的画,贴在日记本上,然后按图意写几句话.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能写脸刘句通顺的话来.然后,要他们仔细观察贴在日记本上的画,把画中的内容比较详细地、准确地记叙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日记内容充实了,词汇也丰富了。一次,我布置了一篇日记,要学生回家去观察…  相似文献   

11.
活动的图画     
正把两幅画打印并剪下来,把画的上边沿贴在一起———图1在上面,图2在下面。用一支铅笔把图1的画卷起,让它上下滚动。你得到的印象是,好像图画上的形象活动了起来。我们的眼睛接受的图画影像重叠在一起,因而出现了运动的印象。这种"电影效应",在这里只是跳动式的,因为它只来自两幅图画。正常的  相似文献   

12.
程艳 《山东教育》2002,(16):43-44
一、放手教学,鼓励创新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学”、“思”、“乐”、“创”的结合,重点突出“学”,实现“学”的三个转变,即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把教师的“教案”转变为“学案”,突现一个“创”字,把教室变为学生创新的场地,让教室的墙壁成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展示墙。如在教学《月亮湾》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盖上书中的图,自己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学生根据“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这句话,在本上画了一个小村子,村子的前面画了一条小河。在学生画时,教师要求学生专心、认真…  相似文献   

13.
莫奈和苹果     
在我的文件夹里,有一幅画,是很普通的水粉画:一块布上放着罐子、盘子和水果.翻过来,画的背面粘了一张世界名画的复制品,画的是有太阳冉冉升起的清晨海湾.这是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 要说这两张画有什么联系,还真联系不起来.但于我而言,它们是我成长路上的难忘的小插曲,每次回想都使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4.
孟宪平 《师道》2003,(3):35-35
有人把教学活动比作一首诗,有人把教学活动比作一幅画。其实,教学是诗与画交融的师生活动,教师在诗中走,学生在画中行。一位教师在执教语文课《我与地坛》时,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想。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一个学生写出了诗:“人生是一棵树,要经受风雨的洗礼……”分明是一幅寓意深刻的画;有一个学生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解说着人生从起点到终点的曲折历程,分明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教师和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着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又创作出了新的诗篇,新的画卷,这一教学过程,激活了学生…  相似文献   

15.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描写水上城市———威尼斯风光的小品文。文章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第二段(2、3自然段)讲述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及“我们”乘船游览的快乐感受。教学中,我采用“画一画、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画一画比一比文章第2自然段描述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儿,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小艇速写图。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小艇是什么样儿的?用笔画出小艇的简图。再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画小艇图。接着,请画的同…  相似文献   

16.
我的撕纸画《童年的脚印》参加江苏省第一届园丁画展,获得了优秀作品奖。的办公室里堆放着五颜六色的彩纸,墙上也贴着一幅幅撕纸作品。这些吸我的学生。他们好奇地问:“用手怎么能撕出这么好看的画?”我看他们这么撕纸画,就把这项美术创作活动引进了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我选择了易于造型、色彩丰富的热带鱼作为题材,讲解了撕纸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并为他们进行操作表演。在他们作欲望达到高潮之时,我让他们拿出旧画报、旧挂历及有丰富色彩或图案的纸,自己选择纸质,自己组织色彩、安排画面。当一幅幅生动有趣、各同的海洋鱼图制成后,我把这些画组成一片,挂在黑板上,学生惊异地发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系统是教材中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我采用了三幅画,一幅是“自然生态环境”图,一幅是“农村生态环境”图,第三幅是“城市生态环境”图。 在讲城市环境时,首先让学生先看第一幅“自然生态环境”图,通过画面分析它的组成要素及其特点,当学生找到组成的要素只有“阳光、大气、水、土地、生物”等时,要强调一下,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18.
暑假闲着没事,便整理整理自己的备课笔记,无意中发现十年前的一张数学试卷,上面的一道习题竟与这次期末测试卷上的一个题目一模一样。题目是这样的:上面画了三个时间不等的钟面,第一幅图是下第二节课(10:05),第二幅图是上第三节课(10:25),第三幅图是下第三节课(11:05),中间有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根据画面写出时间,并要回答课间休息几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是几分钟……看了以前考试的结果,班级内50名学生全对的只有18个,可想而知当时考得怎样。为此,我写下了这样的教学小记:由于  相似文献   

19.
陈玉云 《广东教育》2003,(11):43-43
儿童绘画入门,线条是学生表现情感、创造形象的重要视觉元素。教学中要注重线条的情趣性和生动性,充分体现儿童绘画中的艺术表现力。如教学《线条游戏》时,某些学生意识中平直、工整的线条是最美的,于是作业出现“画格子”的现象,线条画得胆小、僵硬。我就把这类作业改画成另外一幅线条画,在黑板上演示。这幅画线条随意、轻松,富有节奏、韵律感。在两幅画对比中,使学生从歪曲的线条中得到一种放松,体验到一种情绪。还有,有些儿童画外轮廓线时总喜欢用尺画直,如画高楼,每条线都把它画直了,就如纸盒模型一样,不敢大胆放手画线。我就在黑板上画…  相似文献   

20.
今天是一(3)班的美术课,我要求学生用刚刚认识的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选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自由拼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我刚说完,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干开了,有的用彩纸贴,有的用彩笔画,有的用橡皮泥制作……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那股投入劲儿,我敢肯定大家一定能做出非常漂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