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要组织好一个讨论,教师必须针对讨论的问题,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先期的预测,如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会有哪些想法、学生会采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可能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讨论能达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有效组织和调控讨论,使讨论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老师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让学生讨论愚公与智叟谁更聪明,大部分学生都会受到课文内容和已有观念的影响,认为愚公聪明而智叟愚蠢,即“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相似文献   

2.
《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寓言,尤其近几十年来更为人耳熟能详。对许多人来说,阅读这样的经典最容易迷失自我,因为“人定胜天”的思想层面的定位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对人物结论性的评价,已经成为现成的概念包裹在文本周围,于是,教学就容易落入前人的窠臼,赞愚公而批智叟就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  相似文献   

4.
《愚公移山》一文核心落在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上,怎样认识这段对话的内涵,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初中第五册)作了如下概括:“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之举采取讥讽态度,想阻止他干下去,是因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而愚公则如上所述,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坚持移山。”对于这段概括,笔者有不同看法,析述如下:(一)《教师教学用书》分析愚公形象时肯定愚公“有远…  相似文献   

5.
片段(一)阅读教学《愚公移山》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开始!  相似文献   

6.
对《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作了如下概括:“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之举采取讥讽态度,想阻止他干下去,是因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这是笔者听的两堂网络阅读课的教学片段:案例一:网络阅读《愚公移山》。上课之前,教师用电子公告板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文章先写太行、王屋两山的幅员面积、高度和朝向同下文有什么关系?”“写愚公移山的决心有哪些情节?”“从智叟同愚公的对话中怎样判断‘智’与‘愚’?”“  相似文献   

8.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个叫“愚公”的人,用畚箕把两座山搬开了,真了不起!我听了,心里感到奇怪而又可笑:一位老公公把两座大山搬开?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但是,最近我在一本《智趣故事大全》中看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看完后,我不但没有像智叟那样觉得愚公愚不可及,反而对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山是那么高大,  相似文献   

9.
岁月     
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愚公的创新思想是具有突破性的。”联系你学过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你能理解文中这句话的意思吗?  相似文献   

10.
《愚公移山》一直是初中语文的一篇重要课文,多年来,有部分老师在分析此文时,总是把文中的智叟和愚公之妻等同看待,认为他们两人都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当然,智叟作为移山计划的反对者,是毫无疑问的;但愚公的妻子是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则大有探讨的必要,这也是本文教学中常会出现的而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打破思维定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教育教学领域,你只要稍加留神,就会发现种种思维定势不仅多得不可胜数,而且被普遍认可、习以为常,形成了许多“传统思维”、“公共思维”和“标准答案”。比如,有些教师讲《愚公移山》,就一定要分析出“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有些教师讲《猴子捞月》,就一定分析出猴子自作聪明、愚蠢可笑,到头来是“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些教师教学生写作文,只要写青松,必须联想到先烈;只要写石子,必须联想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只要写太阳、写春雨,必须联想到党的培育,党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 一天,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 学生:“老师,《愚公移山》的结尾,这样安排,可信吗?” 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因为根据地理学的理论,我认为愚公要想移走这两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结尾来收缩全文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吗?”  相似文献   

13.
愚公结网     
听说智叟发明了一种将两台计算机用电缆线链接在一起的方法,愚公颇想看一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从那次移山事件以来,愚公和智叟家族就陷入了“冷战”,老死不相往来。但是,这件事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两千多年来,智叟到处说愚公的坏话,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精神鸦片,不利于竞争,是靠控制宣传机器炮制的“神话”,愚民政策。每想到这些,愚公心里就把牙齿咬得“嘎嘣嘣”乱响。如果,智叟的这个“鬼发明”推广开来,那么全世界不是就都陷入了他的这种诡辩舆论当中,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一定会被他的胡言乱语牵着鼻子走,如果那样的话,对愚公精神的发扬光大,可是大大的不利了。  相似文献   

14.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 ,在我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愚公的高大形象早已深入民心 ,愚公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 ,在《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们不仅仅肯定了愚公坚韧不拔、顽强奋斗、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还大胆地提出了不少质疑 ,甚至表示某些坦然的否定。A类同学质疑 :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山” ,“愚公移山”的提法不严密。有一位学生说 ,童年时期 ,他就听奶奶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是 ,今天学了原文才发现 ,自己似乎有种受过误导的感觉。寓言中明明写道 :“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似文献   

15.
《愚公移山》的深刻寓意已众所周知,其中愚公之妻和智叟一番言语,一是“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者类似的语体结构,尽管都利于情节的展开,却有着不同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李华同学问:“《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壮举令人敬佩,可私下里有人说,愚公其实很愚,他干吗移山而不搬家?这不更省力吗?对此,老师您是怎样看的呢?”关于这一问题,即愚公不应移山而应搬家,看起来似乎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似乎是“实事求是”,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来教育人们应该怎么做。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其移山壮举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人要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坚强毅力,相信人能战胜一切困难。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愚公精神”。愚公的远大抱负体现在“年且九十”却仍要去“叩石垦壤”以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未来,很显然移山不  相似文献   

17.
<正>《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就曾提出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把它说成是效率低、不合时宜了,并提出了“愚公应该搬家”的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我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而且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愚公移山     
角度之一: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描写人物、表现中心。背景介绍中两座山的既高且大跟后文移山的人既老又小形成对比,衬托出移山之不易和愚公决心之坚定。为了突出愚公,作者特设了智叟这一形象,并层层设比,以他的目光短浅,来反衬出愚公的远见卓识。一组组对比衬托的运用,突出了人物,表现了中心。教学方法与过程:本文难词僻句不多,且注释又详,在学生熟读课文后用点拨谈话式组织教学,第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故事名字是《愚公移山》。要求是只准看课下注释,不许翻其他参考书(促使其熟读课文)。第二步,点拨谈话。教师设计出带启发性并能提挈全文的问题,如:①本文共写了  相似文献   

19.
愚公的传人     
话说老愚公羞辱了智叟以后,率子子孙孙每天挥汗如雨地挖山不止。长年累月的超负荷重体力劳动使老愚公积劳成疾,久而久之,终于有一天,愚公病倒。弥留之际,他忽然醒悟过来,嗫嚅好半天才下定决心,吃力地吩咐围在病床四周的子子孙孙:“王屋山……你们不必再去挖,把家……搬到山那边去……”老愚公的话没说完,子孙们纷纷反对。大儿子说道:“使不得!您老人家亲身创立的‘愚公移山’一词已载入史册,其内涵已名扬四海,妇孺皆知。搬家有辱咱家名声,落得‘知难而退’骂名,万万使不得!”老愚公叹了口气,声音颤抖地说:“……以后你们可采用……炸药,一下…  相似文献   

20.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线教师一直尊重这一观点。但经推敲《愚》文发现,把寡妇之子看作寡妇讽劝愚公移山的代言人,更利于愚公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