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形式逻辑中,对条件命题(即假言命题)联结词“如果……那么……”的意义存在着多种解释,至今仍争论不休。追根溯源,早在古希腊麦加拉派、斯多亚派那里对条件命题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并为此进行了一次很大的论战。论争由麦加拉派的弟奥多鲁、费罗开始,后由斯多亚派继续并加以扩展了。这次论争影响很大,当时有人说:“甚至屋顶上的乌鸦也在叫喊什么样的条件命题是真的这个问题。”论争取得了极为  相似文献   

2.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前481?—前411?)提出的著名命题.普罗泰戈拉是智者派开创者.他的著作绝大部分失传了,留传下来的只有一些文献资料和三条残简.残简第一条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个命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作出多种解释与引申.  相似文献   

3.
斯多葛学派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学派,他们的前驱是麦加拉学派。命题逻辑是斯多葛逻辑的精华所在。斯多葛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对命题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探讨了命题函子及命题函子的可互定义性。  相似文献   

4.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初唐佛道论争中的主要思想论题.随着这一义理论争的深入,道教在回应佛教批判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的思维方式,并对佛教的相关重要概念加以改造利用,从而将“道法自然”的解释提高到“重玄学”的高度,使得其理论思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争辩的过程中,佛教对“道法自然”的解释也随之不断深入,如澄观以“一真法界”来解释“众妙”,宗密以“法界”来解释“从本降迹”和“摄迹还本”等,都说明佛教界也试图以自己的思想来融会贯通老庄思想.通过详细考察初唐佛道二教对“道法自然”的不同理解、争辩的过程,以及这场论争终止于唐玄宗御注《老子疏》的经过,可以说明道教重玄学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及佛教对道教“道法自然”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文学泛化的背景下,文学理论界由一些中青年学者率先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这一新的美学原则在理论界形成一次集中的论争。论争的实质指向理论边界的拓展,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方法、立场告诉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对文学理论边界需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是建国以来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持久的学术论争,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我们将沿着历史运行的轨迹,展示这一问题的研究概况,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一、历史轨迹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问题可上溯到本世纪初“现代教育”派“学生中心说”与“传统教育”派“教师中心说”的对峙和论争.赫尔巴特尖锐地抨击了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片面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宣称“按照方法培养(学生)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杜威则走向另一极端,在他看来,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经验中获得生长的  相似文献   

7.
在对新时期文学史的 叙述中,民间刊物《今天》被裹挟在“朦胧诗”的论争中,“朦胧诗”、“新诗潮”、“今天派”三个概念常被混为一体。其实,三者相关却并不相等,没有“今天派”就没有“新诗潮”,没有“新诗潮”就没有“朦胧诗”;而且,一方面经由“朦胧诗”的命名与论争,《今天》的诗人与诗作扩大了受众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场论争之后,主流文坛以局部的收编与吸纳的方式更深地压抑了《今天》杂志的存在。而这种压抑甚至深刻影响了今天的 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关于楚庄王“夫文,止戈为武”这一命题的记载在中华文化史上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对这一命题的不同理解,引发了语言文字学和哲学两个不同层面上的论争。语言文字学层面主要是对“武”字在文字结构方面所涉及到的问题的分析讨论,哲学层面主要是对“止戈为武”这一命题隐含的战争观、军事观、武德观等进行的考察探讨。所以这一论争具有训诂学和文化社会学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谷堆”与“秃头”的诡辩古希腊麦加拉派的代表米利都人欧布利德曾提出过两个著名的诡辩 ,使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前后苦苦思索了两千多年。这两个诡辩是 :多少粒谷子能组成谷堆 ?一粒谷子不能组成一堆 ,两粒谷子不能组成一堆 ,再加上一粒也不能组成一堆……同样 :“如果 1不多 ,2不多…… 1 0也不多 ,那么何时才达到多 ?”“秃头”诡辩和“谷堆”诡辩相类似 :“如果掉一根头发、两根头发、三根头发等等都不会使人变成秃头 ,那么要脱掉多少根头发才会变成秃头 ?”在传统逻辑中 ,通常把这两个诡辩所包含的错误归结为集合使用的错误。如果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假言命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泉清 《江西教育》2003,(14):21-21
把命题P、q用联结词“若……则……”(如果……那么……)”联结起来的新命题,称作P、q的假言命题或蕴涵命题,记作:P→q。P称为前件(假设或条件),q称为后件(结论)。其中蕴涵“如果……那么……”(若……则……)的意义,与日常生活语言中“只要……就……”,“要是……便”等是相当的。这种形式的命题在数学中是常见的,学生也比较熟悉。但是其真值表在教学中难以解说,同时对其否定,学生也不易理解。下面就对假言命题真值表和其否定的教学谈点个人认识。一、通过“数学建模”来理解“假言命题”的真值表教育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试验本)对…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认为完善的条件句并非开始于真且结束于假,这个被称为“实质蕴涵”的观点经过弗雷格和罗素的继承而成为经典逻辑的核心观念。但冯棉先生总结出实质蕴涵有两类共七种“怪论”。第一类为“非相干性蕴涵怪论”,第二类为“相干性蕴涵怪论”。程仲棠先生认为实质蕴涵式中的命题常项只有“真”“、假”这两个语义,逻辑永真式只提供“认识中为真的最低层次的必要条件”。张建军先生用“蕴涵/析取”的转换来证明“怪论”并不怪。我们承认全部七种都具有“怪论”的身份,并分析证明怪论公式的命题代入例在实质蕴涵的本来涵义上都不是怪论。  相似文献   

12.
数学命题一般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正确的命题揭示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我们把命题中“条件”和“结论”互换身份,就有可能得到一个有意义的逆向命题;把一个数学命题中的某些特殊的条件一般化(比如取消某些条件过强的限制),从而得到更普遍的结论,叫做数学命题的推广.这两种方式都是发现数学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麦加拉学派和斯多葛学派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两个重要哲学派别,他们十分重视条件命题的讨论和研究,形成了费罗蕴涵、第奥多鲁蕴涵、联结蕴涵和包含蕴涵等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蕴涵理论,他们的蕴涵理论可以说是条件句逻辑的起源,现代条件句逻辑的许多思想都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点扫描(一)概念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助于总体地、系统地理解教育论争,经第一节中分成三个主要的相对类型——“对立型”对“并列型”、“总论型”对“分论型”、“事实解释型”对“实践指针型”,作了论述。这样,我们可以把论争置于各自相对的类型中处于何等地位加以考察、接着在第二节里,把焦点放在论争如何发生、发展这一过程的机制上,指出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从个体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功能解释语法学派多年探索所得出的重要命题 :所有句法结构均可找到其功能解释 ,试图从“让步”这一语义功能出发 ,从词汇语法层面描写和解释英语让步概念的表达方式 ,阐述其特殊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7.
半个世纪以来,由“乔姆斯基革命”这一命题引发的热议纷争已经成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探究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国际语言学界为舞台,以后索绪尔结构主义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冲突为背景,对围绕“乔姆斯基革命”展开的长期论争进行全方位的追溯,通过系统梳理枝节、深入解读冲突、勾勒演进脉络,试图全景式再现这场论争的原貌,以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悟这一论争的实质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胡适与梅光迪交往的史料梳理,探讨与新文化阵营论争中"学衡"派产生的历史渊源.旨意是还原一些历史真相,并说明,这场论争在胡适看来其实早已开始并结束.这场论争从一定程度说,是在全球语境中,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对文化建设与发展不同观念和价值追求的体现,只是"学衡"派的文化理想最终并没有构成现代文化实践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我们现在常用的形式逻辑教课书,主要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理论(包含有对当关系理论、换位理论、直言三段论理论、模态三段论理论、矛盾律和排中律等词项逻辑理论);(2)麦加拉——斯多葛学派的复合命题和推理的理论;(3)归纳逻辑。本文只谈前两部分,只谈演绎逻辑。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和麦加拉——斯多葛派的命题逻辑,在古罗马结合到一起,经中兴纪既细腻又有点烦琐的充实,一直流  相似文献   

20.
从使用频率和使用条件限制两方面对“或者”与“还是”“在”“无论……都……”中的差别进行分析得出,二者不仅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差异,而且使用条件也有很多不同的限制。这主要是由“无论……都……”或者”与“还是”的结构、语义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