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信念偏向于个人理想,而社会理想淡薄。造成学生理想信念失衡的原因是与学生自身、家庭、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关的。这需要家长在付诸努力的同时,国家和集体不断增加社会公共产品投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加强社会环境建设。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联性,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树立和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2.
张香芹 《文教资料》2014,(35):99-100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是进行理想教育的最佳时机。中学生心理不稳定,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为有效进行中学生理想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力合一。  相似文献   

3.
社会责任就个体而言,它以满足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回报社会的责任为主要表达方式。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较关注国家大事;对参与社会公益等多持积极态度,但以不影响自己为前提;在为家庭分担上缺乏积极性。家庭、社会、个人及学校是影响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选择的主要因素。培养90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策略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融社会责任感培养于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作,努力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理想失落日益成为时代性的突出问题,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解决理想失落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各因素的负面影响,都导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理想信念失落的问题引发了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5.
理想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审视当代中学生的理想现状,发现存在着理想迷乱、物质至上等价值误区,必须呼唤理想信念的重塑。可依循三点基本要求:客观实在,坚持执着;正确取舍。志存高远;努力进取,心存敬畏。  相似文献   

6.
探讨中学生感恩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以此为提升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提供相关建议。采用中学生感戴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对29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感恩能够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2)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3)社会支持在感恩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学校要对中学生进行感恩能力的培养,帮助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并学会领悟家庭支持、教师支持及同伴支持,从而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以便更好地促进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理想信念既是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根本反映,又是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本文针对部分中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且片面、部分家庭理想信念教育功利化明显、部分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单一且活动零碎的现状,以红色校史为抓手,通过梳理红色校史资源、多方融入红色校史、活动渗透红色校史等路径,不断强化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增强中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的信念、决心,让优良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论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要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十八大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揭开了群众性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序幕,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在中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下简称"理想信念教育")一向是中学德育课程(包括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在内)的核心内容,在《德育大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  相似文献   

9.
基于家庭功能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框架,提出了青少年希望感的影响模型。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青少年希望感问卷对502名中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和中学生希望感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功能正向影响中学生希望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与希望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是否为留守家庭在家庭功能和希望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留守家庭环境使家庭功能对中学生希望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增强。因此,社会要首先鼓励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家庭关怀,其次通过学校氛围的塑造、教师的理性引导促进儿童社会支持感知,进而提升其希望感水平。  相似文献   

10.
理想是指引人们前进的灯搭。但存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生中却存在着“不良理想”或“理想危机”的现象。造成中小学生理想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在于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于家庭、学校对学生理想教育的简单化、形式化,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包括理想教育存内的品德教育,没有使学生树立起对高尚的理想目标终身追求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影响中国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家庭因素,寻求家庭在改善和促进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中的有效空间和途径,本文对298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访谈法深入探究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情绪性是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核心因子;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表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对其子女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公开性和依从性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居住环境、家庭结构、子女数/出生顺序、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五四文坛的“童心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和外国儿童文学的影响催生了“童心崇拜”的热潮。童心作为反封建专制的突破口和反污浊人世的避风港而被礼赞,它寄寓着新文学作家们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童心崇拜”极大地张扬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童心“美”,从而加速了中国儿童文学获得现代品格和审美品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不少学生重实利,远离崇高,知行不一,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对理想的再认识,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陈霞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8):49-52,9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为:重视入党前的严格把关,但缺乏入党后的持续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明显,但课程感染力不强;教育形式丰富多样,但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够;组织生活定期开展,但对学生党员个体成长关注不高。其原因主要为: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限制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入开展;党务工作队伍不够壮大,制约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质量提升;教育内容不够合理,影响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难以高度统一。改进路径为: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与平台;强化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确保理想信念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创新完善教育内容,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尊重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形成高校、社会与家庭三方教育合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安徽部分高校的调查,0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总体积极向好,但少数00后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欠缺、物质追求倾向性明显、职业选择中畏惧挑战、志愿服务意识淡薄、奉献精神相对缺乏等现实问题。差异化结果分析表明,不同政治面貌的00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各个因素上都呈现出明显差异性,年级、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学校层次、家庭背景、专业类别有局部差异化影响,性别基本无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综合效果的提升重在学校,也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本文总结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指出对"90后"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要不断加强新形势下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德育合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指引中学生理想的灯塔,对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具有引导、激励意义。学校应以中国梦教育为契机,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践行中国梦,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统一。本文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力图通过其实现对理想信念教育意义的研究,探索中国梦融入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的路径,期待对加强中学生理想信念有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学是道德价值观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时期。初中生初步脱离小学的懵懂时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此时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综观中国中学生的理想状态,理想肤浅的情况尤为严重。理想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在中学生的理想教育中,三方面影响相互作用,需要尽量做到相辅相成,以对中学生正确理想观的形成起积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中学生确实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个人中心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等问题,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也渐趋弱化。  相似文献   

20.
社会适应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对衡量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状况有着重要价值。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哈尔滨、北京、西安、武汉、昆明、上海和广州等七城市共4898名中学生施测"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以考察我国城市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总体状况。结果表明,七城市青少年的整体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但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城市青少年在人际和自我领域的适应状况优于行为和环境领域;二、男生在自我、行为和环境领域的适应优于女生,而女生在人际领域适应好于男生;三、所在城市的GDP水平对青少年社会适应也有所影响,在自我肯定、自我烦扰、违规行为、积极应对以及消极退缩5个维度上,欠发达的第三类城市优于第一、二类城市;四、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在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所有维度上重点学校都优于非重点学校,两类学校的学生在三种社会适应状况类型中的人数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大多数维度影响显著,与中、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少年相比,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