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道德源于生活,因此,道德教育也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反思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可以从德育理念、德育价值、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究道德教育应回归现实生活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反思我国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它在一定意义上已远离现实生活,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因此,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回归生活德育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艳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1):108-110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有利于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德育生活化和大学德育模块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生活化就是积极开发和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回归学生的生活。根据大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轨迹,可以把大学德育的模块化教学分为理想道德教育、人际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择业道德教育、恋爱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等六个模块。  相似文献   

8.
生活德育是新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让理想化、政治化、封闭化的德育重新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注重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德育主体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自主、自觉、自动地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生活德育理念有助于提升德育效能,拓展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建构的核心观念是:首先,实现从德育的理论与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回归;其次,德育必须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整个社会回归,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最后,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弊病,向着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的德育观回归。  相似文献   

9.
我国德育效率低主要因为它脱离了现实生活根基,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失去了主体对象,片面追求理想道德.因此,改革道德教育就要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进行,在理论上可以考虑构建一种不完备的道德教育学说来取代现行的完备的道德教育学说;在实践上要回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德育教师的主体性,力求找到师生心灵共通的契机,构筑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德育框架.  相似文献   

10.
德育生活化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青少年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当前,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体的自我价值选择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给青少年带来诸多影响。青少年作为心智不成熟的群体,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德育生活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促进个体的德性生成与发展,是对知性德育反思的结果,也是提升德育实效的现实要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明朗,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围绕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成为德育工作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1.
当代学校德育生活向度的弱化是德育失效的重要症结之所在,而儒家德育却极为重视道德教育的生活向度。以儒家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为借鉴,探寻学校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德育应该坚持"生活世界"与"道德世界"的有机统一;坚持"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内外互动;坚持"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双向引导;坚持"行为锻炼"与"言语说教"的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的德育重灌输,脱离实际生活,而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现在学生当中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校园童谣。校园德育童谣因具有生活性、可传唱性、内容广泛性、体裁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学生品德与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基于现实生活的德育童谣内容应包括文明礼貌、安全自护、诚实守信、勤奋守纪、劳动卫生、尊老爱幼、爱国爱校、心理健康等,学校可采用多种途径组织学唱童谣、创编童谣、传诵童瑶、征集童谣、汇编童谣,以确保学校童谣的有效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4.
让德育走进真实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生活化已成为解决道德教育危机的重要手段.然而德育要想真正走进真实的生活,就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德育的生活化,不能仅为学生营造一个教学生态,不能不让他们接触真实的道德冲突.真实生活中的道德修养是有层次的,是需要我们在生活经验中培养和提升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源于生活,然而现实中,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使得道德教育陷入困境.文中针对现实生活中德育失败的现状,以德育生活化的一种新理念,探寻德育有效的生活化途径,旨在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以生活为中心 构建生活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而生活德育模式实现了生活的道德价值和德育的生活价值的有机统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全方位德育,本文主要从学科教学、制度建设、师生关系、文化的德育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所谓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使德育的内容贴近生活,起到协调现实生活之作用,使我们的社会真正达到和谐状态。和谐视阈下高校德育有四个基本内容,即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倡导高校德育教育顺应于并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从而真正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霸桂芳 《考试周刊》2011,(2):214-215
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关注个体生命、以生命为基准点的道德教育,是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完善的教育。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生活世界理论,强调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式回归.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精神,变德教为德育,对高校德育新模式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春 《考试周刊》2010,(31):222-222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本文主要探讨生活中的潜在的德育内容,倡导创设适宜于道德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学》2006,(3):2-2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而且必须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德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单,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正式的学校教育使得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在教学中分开,然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