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心"是象山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其学也被称之为心学。象山心学非常简易直接,以非分解的方式立义,给现在理解象山之学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心"与"本心"、"心"与"理"、"心"与"物"的关系构成象山心学的三大主干,是人们把握象山心学的三个基本面向,厘清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是打开象山心学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在宋明理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上,朱子、象山、阳明均持肯定态度,只是阳明强调心理一体,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终极天理的内在性上,朱子兼强调其内在于万物与内在于人的两个方面,所以他的工夫论既有向外的"道问学",又有向内的"尊德性";象山和阳明强调其内在于人上,故而他们的工夫论重在向内的"尊德性"。由于象山没有指出心在本体论上与终极之理是一体的,所以他并没有详细论证心对于外物的统摄地位。这一点直到阳明才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在其年50之际,得一突进.业已明确体悟其所言之"仁"之超越的存在,并积极付诸于道德之实践.在其尚未明确表述的道德体系内,其所认定的道德含义,即对"仁"的理解是积极的,不同于朱熹所作的理、气二分体系中"理"静态的存有.因此可言其学说近于象山、阳明.  相似文献   

4.
学界普遍认为,阳明学的理论基础是知行合一说、心即理说、良知说;普遍认为阳明学是王阳明进行逻辑思辨、理论思索的结果。考察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一直到江西时提出"致良知之教"这十多年的全过程,具体生动地揭示了阳明心学的真实面貌,证明致良知说是一种道德践履功夫,而不是一种思辨理论体系;"知行合一说"仅仅是阳明最初教人的一种功夫,而不是阳明学的基础;"心即理说"是体悟到心体后对心体体用关系的概括,而非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心即理”是理解陆九渊心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陆九渊在宇宙本体和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提出了“心即理”这一命题。“心即理”的真实意蕴在于心理合一,而且与朱熹“心与理一”论相比较,这种“心理合一“具有直接、简易、人人可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后世论象山,多注重其哲学和教育思想,而对他的诗歌、散创作关注较少。其实,象山精通学。象山主张诗从心里流出,作须领会本心,提倡自由创作:象山的诗歌工于用典,多绘景精细之作。象山的散析理精微,善于从细微处提炼出哲理,在宋乾道、淳熙年间坛足具代表性。象山先生诗自具风格,足成一家,颇值得我们重视与探究。  相似文献   

7.
爬象山     
星期六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象山。走在黑龙潭公园古木参天的林荫小道上,听着潺潺的水声和清脆悦耳的鸟鸣,别提多高兴了。这是我们一家人到丽江以后第一次爬象山。来到象山脚下,看着铺满台阶的陡峭的山路,我对妈妈说:"上到第一个亭子的路最陡,不能爬太快,否则会喘不过来气儿,这是经验!"爸爸、妈妈一听笑了,爸爸说:"爬过一次,就很有经验了?像个小大人似的!"我告诉妈妈慢慢上山,自己一路上却顾不  相似文献   

8.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  相似文献   

9.
“孝”是阳明心学乃至全部儒学的重要内容,经梳理,阳明之“孝”包含三个向度.“心即理”方面,“孝”是即心即理之心在事亲方面的动态生成,且具有“自然”的特质;“良知”方面,“孝”是人对其动态生成之良知的德性化领会,并在“致良知”中得以初步展开,为成圣提供了途径;在知行方面,以摄知入行的“知行合一”深化了“致良知”视域下的“孝”,从而在日常践履中落实对孝行所呈现之良知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性善论是儒学的重要观念。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古圣先贤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荀子性恶到董仲舒性三品,从朱子“性即理”到阳明“心即理”,儒家人性论的辩争,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史。性善与人性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人性论问题来说很重要,这反映了儒家先贤的思路架构。儒学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凸显了中国哲学的特质:求善——一脉相传的仁义之道和关注内在道德性的生命学问。  相似文献   

11.
阳明心学之致知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范畴有机地构成王阳明心学体系。而就致良知论之,它本身就具有自足性。这主要体现在:王阳明从过程性这一角度来把握致良知,亦即致良知涵括致知如何可能、致知的必要性、致知的延续性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亚鲁王是流传在麻山苗族族群中的口述传统,亚鲁王在遗产运动下的正名是族群融入国家制度建构的一种路径并成为族群文化构建国家认同的符号标志。通过亚鲁王申遗的事件,阐明亚鲁王在"正统"意识观念的型塑之下,生活世界与国家舞台的实践与展演是亚鲁王传承与发展的现行方式,提出在"家园遗产"的理念下保护和传承亚鲁王文化。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王海所编《马氏文通读本》是“《马氏文通》研究”的经典之作。它有注释700余条,评论者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一些注释存在着可商之处,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  相似文献   

14.
刘、柳在王叔文集团中实际排名较后,两《唐书.刘禹锡传》于二人在永贞革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因突出传主地位,容易造成"误读"。本文从王叔文集团名次排序、武元衡与刘、柳之关系、王叔文集团的内外往来关系、刘柳之交、《顺宗实录》之公案等角度,通过多重考辨,试图对"二王刘柳"并称再作检讨。  相似文献   

15.
向达、方国瑜、王叔武三位先生辑佚的徐云虔《南诏录》佚文反映了南诏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南诏前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完善,也反映了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反映了南诏对以唐文化表现出来的儒家文化的吸收,体现了不同政权之间的制度文化的传播。同时,佚文反映了南诏对农业的重视,为南诏的军事提供了保障;也反映了南诏社会文化与现今云南某些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当时唐、南诏两政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心学的文化哲学理论基础,即心物平行论、直觉体验论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贺麟的理论体系既是儒家思想内在理论的现代性发展,又是兼采中西,特别是融会陆王心学与新黑格尔主义而自成一家之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以王一川的“双重本性”作为切入点,解读《鸭的喜剧》所蕴含的丰富精深的寂寞意识,以及这种寂寞意识对鲁迅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解开《鸭的喜剧》在鲁迅思想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山中观花"说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传习录》中记载了一段有名的“山中观花”的问答,本文从主、客体关系角度重新予以解读,揭示出阳明“山中观花”问答哲学思维之真谛,并抽取后人的典型性误解进行批判性分析,期望对中国传统哲学予以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20.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