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渭 《家庭教育》2006,(8X):28-29
“老师,再见!”“阿姨,早上好”“叔叔,谢谢!……有礼貌的孩子人人喜欢,可我家孩子就是特别害羞,见到人小脸就会羞红,更别说让她主动叫人了,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喜欢,所以,只要教养得当,“小淑女”,“小绅士”就在你身边。[编按]  相似文献   

2.
“老师,你说该怎么教我的孩子呢?上个周末,客人来家里玩,我对奇奇说:‘奇奇,快叫叔叔阿姨好。’哪知道奇奇看了客人一眼,扭头就回房间,这孩子那么不懂礼貌,让我们做父母的都觉得脸上无光。我们平时也经常教育他要懂礼貌,要叫人,可这孩子怎么就是那么倔头倔脑的呢?”让孩子懂礼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家长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向孩子讲解,“礼貌之花”才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播种、开放。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你不可一味地指责孩子,而应该考虑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所偏差。首先要做个好榜样。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所…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中,为了不使他人难堪,我们常常拒绝说“不”,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最终使自己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许多成年人不善于从实际出发,动辄便以“礼貌”、“谦让”等压制孩子的真实愿望,不仅失去了礼貌教育的意义,而且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灵埋下虚伪的种子。  相似文献   

4.
“老师,再见!”“阿姨,早上好!”“叔叔,谢谢”……有礼貌的孩子人人喜欢,可我家孩子就是特别害羞,见到人小脸羞红的,更别说让她主动叫人了,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喜欢,所以,只要教养得当,“小淑女”、“小绅士”就在你身边。3岁~4岁的孩子都特别喜欢通过学习掌握新技能来取悦家长,这个时期是强调礼仪的关键期。童年期形成的好的礼貌习惯是将来儿童形成好的社交关系、赢得他人尊重的重要保证。良好的礼貌习惯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不懂得礼貌对人的人,别人就不会尊重他,在人际交往之中就会产生许多摩擦,也会失去许多朋友。…  相似文献   

5.
何琼 《山东教育》2004,(9):39-39
在幼儿园教材《语言》上有一个看图讲述活动——《一个小宝两个样》,说的是小宝在幼儿园里是一个有礼貌、爱劳动、守纪律的好孩子,可在家里却是一个没礼貌、懒惰、不听话的孩子。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小宝”不在少数。那么,何以会出现“一个小宝两个样”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6.
晏红 《家庭教育》2006,(4S):30-31
有一个教师家庭,孩子很聪明,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跟人打招呼。学生经常会有问题到老师家里请教,出于礼貌,学生们常常跟老师的孩子说说话,但这个孩子很少接话、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学生觉得挺尴尬。学生不明白,老师常常教育他们要有礼貌,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提这样的要求呢?但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谁好意思向自己的老师提意见呢?这位教师的家庭教育误区可谓“当局迷,旁观清”。  相似文献   

7.
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礼貌,有教养。孩子刚满半岁,父母就开始用礼貌用语训练他;孩子会说话后,父母便当上了教练员,见了熟人,不管孩子情绪好坏,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一个劲地督促:“叫××,叫啊!叫!”孩子甜甜地叫声“××好”,被叫的人高兴,父母满意;反之,父母就觉得丢了面子,孩子受两句责备是在所难免的了。  相似文献   

8.
何琼 《今日教育》2006,(7):27-27
在幼儿园教材《语言》上有一个看图讲述活动——《一个小宝两个样》,说的是小宝在幼儿园里是一个有礼貌、爱劳动、守纪律的好孩子,可在家里却是一个没礼貌、懒惰、不听话的孩子。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小宝”不少。那么,何以会出现“一个小宝两个样”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9.
每当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做家长的总爱当着别人和自己孩子的面,有口无心地把孩子“贬”上一通,说孩子“呆头呆脑”、“傻里傻气”、“不懂礼貌”、“不讲卫生”、“没有出息”等等,好象把孩子“贬”得越低越好。这样做的本意无非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谦虚”,殊不知这样“谦虚”的结果,会给年幼的孩子的成长带来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先学会“做人”,懂礼貌,这样才会“人见人爱”。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礼貌、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亲爱的家长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让孩子“人见人爱”吧:一、教孩子会称呼俗话说,“入庙得拜神,进屋要问人”,教孩子会称呼、问候人是最重要的。春节期间亲人大聚会,怎么教孩子称呼亲戚朋友、祝福长辈呢?比较常见的亲人,孩子都会称呼。还有的客人孩子不常见,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由于一些称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如果你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  相似文献   

11.
父母都希望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有教养,因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教养的孩子通常折射出有教养的父母,礼貌则是教养的直观体现。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养成礼貌的好习惯,是家长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但事实上,礼貌待人往往都是一桩桩小事,很容易被父母误解为属于“小节”之列。  相似文献   

12.
妈妈:“汤姆,你要哪个苹果(píngguǒ)?”汤姆:“最大的那个。”妈妈:“汤姆,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汤姆:“妈妈,难道(nándào)懂礼貌就要撒谎(sāhuǎng)吗?”不撒谎的孩子@非非  相似文献   

13.
父母带孩子出门遇到熟人时,往往自己先打招呼,看孩子不吱声,就批评说,这孩子不懂礼貌,怎么不叫人呢!弄得孩子既尴尬,又委屈。其实这种情况多是父母自己先跟别人打招呼,让孩子站在身后没有插嘴的余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不知如何称呼对方。父母在教孩子打招呼时,应该教导他要以亲切的态度跟他人打招呼,而不是只有形式上的问候,不然孩子就无法理解打招呼的意义所在。礼貌就是从这样的亲子关系中首先教育养成的。试试看这样说如何:“啊!是陈妈妈呢!我们一起跟她问好吧!”能埋怨孩子不懂礼貌吗  相似文献   

14.
从小到大,我都跟孩子说,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并且言传身教。现在孩子六年级了,的确成为了我理想中的"谦谦君子"。但是我发现,孩子虽然有礼貌,却少了些人情味。比如,我给他洗个苹果,他也要说“妈妈您辛苦了,非常感谢。”我认为家人之间没有必要这样吧?  相似文献   

15.
社会进步了,进步得让人吃惊, 比如出现“孝子,孝子,孝敬儿子”这 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怪”却“寻常”的 现象。现在的孩子被家长们伺候得舒 舒服服,自己的“孝心”却没了。很难 想像,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 关心他人、会关爱社会。 所以,不断在贡献爱心的父母 们,千万别忽略了“孝心”教育! 有“孝心”的孩子,不会随便顶撞 父母,而会礼貌地讲出自己的理由, 与长辈商讨;有“孝心”的孩子,为了 不让父母担忧,会自觉地检点自身行 为,择善而为之,如:努力学习、不惹 是生非、照顾好自己等;有“孝心”的 孩子,感情丰富,乐于付出,会尽自己  相似文献   

16.
聪聪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对聪聪疼爱有加。奶奶不让聪聪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嫌别的孩子不讲卫生,没教养,不懂礼貌……聪聪长大了,像个高贵的“小王子”,他对别人身上的“不是”看得一清二楚。同学们不喜欢他,觉得他太高傲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应该说什么     
你知道在下面的这些场合应该说什么吗?接受别人帮助后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根据画面上的内容,引导孩子说出适当的礼貌用语。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并使用其他礼貌用语,锻炼孩子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和人交流。晚上睡觉前早晨入园时应该说什么@杜艳玲 @费嘉  相似文献   

18.
记得我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段材料: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奶奶家,是一个调皮、淘气、不听话的孩子,一点也不招人喜欢;而在姥姥家却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招人喜爱的好孩子。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家庭表现得却有天壤之别呢?原来,奶奶爱唠叨,抓住孩子的一点小错误就唠叨个没完,一见到孩子首先说:“淘气包来了。”接着便是:“你就没个老实时候,你怎么不听话,你这孩子真不喜欢人。”时间一长,这孩子便有了奶奶口中所有的缺点。而孩子到了姥姥家,姥姥又是另外一种说法。一开始便说:“我的乖孙子来了。我这孙子真没说的,讲礼貌…  相似文献   

19.
每天的言传身教,幼儿在老师身上所学的东西,其实是有所感有所忆的。常常听到家长们这样说:“孩子在家很不听话。不肯自己吃饭,还不讲礼貌,他最听你们老师的话了,请老师帮我教教他。”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我根据我所在的幼儿园经常对外“开放”(公开教学)的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教给孩子与人交往的礼貌、常识,发展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并使孩子从实践中懂得了许多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一、教幼儿礼貌迎客每次“客人老师”来园前,我一般都先告诉孩子,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应该作些什么准备。这样,孩子们都有了接待客人的积极性,他们与老师一起搬客人坐的椅子,把玩具橱整理安放有序等。我还常常提醒孩子们早晨见了“客人老师”可别忘记招呼。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