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内涵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类型规定着叙事模式,不同的叙事模式反映着小说类型各自的文化接受体系,发挥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功能:历史演义——忠奸对立模式——正统儒家文化的载体;英雄传奇——官民对立模式——墨家文化的隐性鼓吹;世情小说——欲理对立模式——儒家文化主导的产物;神怪小说——正邪对立模式——佛、道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在样板戏中,叙事模式与性别问题发生了有趣的关联,即迫害者和拯救者多为男性,受害者多为女性。这种性别叙事模式的形成与复杂的叙事机制、落后的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所呈现出的价值观是与五四以来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相违背的。因此,样板戏是反启蒙的、反现代的。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中有许多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图像,以不同的叙事模式描绘出多彩的英雄世界,隐喻着汉代人对于英雄的信仰。试从汉画像图像叙事对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处理方法入手,分析其英雄神话图像不同叙事模式中的表现手法,从而探寻汉画像英雄神话图像所创设出空间的独特文化意义,进而建构出汉代人英雄崇拜的独特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4.
英雄叙事一般采用英雄诞生、英雄建功、英雄崇拜的叙事模式。然而,斯皮尔伯格的战争题材影片往往在遵循这一模式的表象下,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完全淹没在个体的生活体验中,借助于个体的生活经验性表达来颠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范式。通过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书写,将个体生命伦理关照建立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叙事之上,斯皮尔伯格实现了英雄主义叙事的个人化立场建构。  相似文献   

5.
在勃兴的草根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并规约着军旅题材电视剧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涌现出一批草根英雄。草根英雄塑造常常采用成长的叙事模式,描述个人与革命伦理复杂关系,采取戏谑的叙事策略。草根英雄模式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的英雄观,它论证了平凡和伟大、卑贱与崇高、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融入了当代精神,丰富了英雄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勃兴的草根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并规约着军旅题材电视剧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涌现出一批草根英雄.草根英雄塑造常常采用成长的叙事模式,描述个人与革命伦理复杂关系,采取戏谑的叙事策略.草根英雄模式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的英雄观,它论证了平凡和伟大、卑贱与崇高、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融入了当代精神,丰富了英雄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章依据拉波夫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理论,通过对所收集的中文民事诉状的分析,发现民事诉状的叙事结构与一般的叙事结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中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手段在民事诉状的叙事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诉状的叙事结构成分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手段,都是为了实现诉状的简洁明了,从而快速启动诉讼程序和有效快捷地实现诉讼目的。  相似文献   

8.
革命样板戏在"根本任务"论、"三突出"论、"主题先行"等的规约下呈现出叙事的符号化特征。本文试从女性的性别特征在革命样板戏中遭受潜抑和放逐的事实来探讨革命样板戏叙事的符号化问题。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女性名字和语言的符号化、人物造型的符号化、女性家庭生活或丈夫的缺席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1920年代革命小说形成反抗叙事、成长叙事、焦虑叙事与英雄传奇叙事等四种类型.这四种叙事结构分别属于价值、真假、认识与义务的逻辑形态,呈现出1920年代革命叙事的意识形态想象方式,实践着为革命宣传、推动革命情绪高涨的革命文学责任.  相似文献   

10.
沈从的小说《边城》,无论是其开篇,收束,还是其情节模式、结构方式、叙事风格都鲜明地内蕴着中国传统民间学叙事特征,但绝不是对传统民间学叙事模式的简单摹拟。《边城》的叙事天然溶进了作家对人生变幻莫测的现代性哲学性的思考和体验,律动着作家带有独特个性印记的互渗性创作思维,使读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自行消解了作品中既有的民间学叙事模式,这实际上是作家对传统民间学叙事模式进行现代性言述之使然。  相似文献   

11.
戏曲题材在由表现帝王将相、英雄传奇的传统题材向以描绘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或人民心态情感为己任的现实题材转变的步伐比小说加快了。这种趋势影响到戏曲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事实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是古典戏曲首先进行的。其采用的题材及艺术手法都影响了后来的明末清初时的人情小说,进而影响到《儒林外史》。本文将以古典戏曲为研究对照。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着重分析戏曲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对与其关系紧密的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对无父和反父权这一小说主题入手.论述了金庸小说人物设置的四种形式:孤儿型、忠良之后型、身份错乱型、叛逆型。并解读了反父权使主人公命运改变的三种模式,即苦难英雄的成长、拯己与救世、罪与罚的模式;文中指出了金庸小说反父无父主题的四种原因。分别来自人物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国小说传统影响、中国儒道文化的涉取和英雄塑造及读者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文化市场和一些文艺活动中,“样板戏”正成为一个群众性的消费热点。样板戏有其语言的风格与特点,即:语言的“剧诗”性、性格化、语言的通俗性与哲理性、语言的规范化,群众喜爱的原因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歌剧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新局面,新创作歌剧上演的数量也在增加。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歌剧发展氛围,积极培育新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市场,创作题材多元化、音乐风格个性化提升了歌剧的吸引力等成为美国新时期原创歌剧繁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元代的水浒杂剧把南宋以来口头传说中的梁山泊英雄故事搬上舞台,这其中以写李逵故事的戏最多。现存元杂剧中的几个李逵形象都有一种趋同且异于其它时代其它体裁的形象特征,通过这个形象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人文和审美方面的需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照指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有声之诗”的地方戏曲的建构,与地方戏曲声腔音乐的形成密切相关。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地方剧种,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对地方戏曲和戏曲声腔音乐的文化心理结构,时空表达方式的形成,总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空间地理分布与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地方性戏曲文化建构,成为一个地域戏曲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17.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以古本莆仙戏《目连救母》和《吊丧》为例,归纳其中使用莆仙方言俗字的几种类型及用字歧异现象,并和梨园戏剧本俗字作比较,说明大量相同的俗字可作为莆仙戏与梨园戏以及莆田话与泉州话同源关系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现存的150多种全本元杂剧中,反映婚恋题材的杂剧占了近1/3.这些婚恋剧有一个较为固定且与元代婚恋事实相悖的理想模式:富有才情的落魄书生都能婚姻美满,仕途顺畅.仕宦无望的元代文人意在借此模式来对失意的人生进行虚妄的设计,以弥补生活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简论《目连救母》为中国戏曲剧目之祖,并通过梳理莆仙戏目连前传《傅天斗》与其他各种目连戏的源流关系,重点阐述《傅天斗》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