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翻开古典戏曲便可发现戏曲作品中已经有一个描写相当丰富的科举社会。戏曲对现实的科举社会能如此形象深刻地再现,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除了作者自身对社会丰富的体验外,毫无疑问,还在于戏曲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正因为戏曲具有着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所以戏曲批判科举制度时,呈现出别样风貌。  相似文献   

2.
安西启 《现代语文》2007,(11):28-28,7
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群像的分析,批判的分析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在批判分析这些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指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从而进一步联系现实,揭示儒林群像的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群像的分析,批判的分析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在批判分析这些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指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从而进一步联系现实,揭示儒林群像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的许多小说都在不同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八股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并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制度对士子灵魂的深深毒害;在写作技巧上,一些作品也能较好地运用讽刺艺术去叙述情节、刻划人物。从题材内容到讽刺手法都与《儒林外史》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与后者比较,则明显可见笔力不够集中,揭露不够深刻,批判不甚有力等诸多缺陷。对科举的批判仅停留在科场黑暗、考官昏庸贪婪等表面现象上,却未能通过这些现象的描绘去揭示问题的本质;讽刺手法也觉稚嫩,所谓“公心讽世”、“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写法并不多见。但作为“儒林小说”一脉,自有其不可低估的草创之功,理应予以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章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最后,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体对学和社会风的影响。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泛滥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同时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风。  相似文献   

5.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一处,小说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前后后各类人物表演的叙写,挖掘到了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还将锐利的笔端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所折磨和毒害的人物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艺术总结,犹如百川归海,它接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古典戏曲对<红楼梦>的影响入手,探索戏曲与小说的关系,并通过探析<红楼梦>在人物出场、情节处理、场景安排、人物活动等方面对戏曲艺术手法的借鉴,更加微观地欣赏文学大师曹雪芹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泛滥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同时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8.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9.
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古典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机制深刘地影响着戏曲作家的创作动机,规范着他们的创作手法,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中国古典悲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民族文化精神打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译介过西方流浪汉小说,并对西方流浪汉小说在表现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所借鉴,同时融入了鲜明的民族色彩和现代意识.他竭力赞颂流浪中的自由意志和批判立场,在一些以移民为题材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中拓展了乡愁主题,塑造了性灵而悠闲的中国式“放浪者”流浪汉形象.  相似文献   

11.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止,然而国人对它的评价并未就此终结,一直持续到现在。百余年来,人们对科举的评价态度历经了由盲目批判到理性平反的重大转变。这折射出人们在认识和评价科举之思维方式上的历史变迁,即由形而上学思维转变为辩证法思维。科举评价之变迁的动因有很多,其中社会因素是主导,但也不乏评价者个人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14.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清人多称之为"试帖诗"。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其实通过对试律诗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试律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诗的审美传统。而诗歌所流露出的举子心态也正体现了其在强大科举攻势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和道家提出的“吾丧我”,不仅是哲学思想命题,同时也可以看作心理学思想命题,它们指点的“省”和“丧”作为两种心理活动路径,对于中国古代人们的艺术心理,对于诗、画以至小说、戏曲创作与评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内省包括养心、养气和自讼,都要求“忠”和“恕”,就是严格地省察自己进而推己及人。道家则主张“丧”或“忘”,远离世俗物欲,提升到超功利境界。为了帮助主体达到所追求的心境,他们还相应地提出一系列心理技巧。原属哲学和伦理学的思想,被引进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时,经过转换和改造,至今仍有很强的适用性,吸引研究者多角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科举制度这一文化背景,它是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而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文人们普遍的“求补偿”心理是这一模式得以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宋元时期科举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科举文批评中作为术语的"格",主要是从文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论述的;元代科举文批评中所使用的"格",更多的则是从文学风格入手,文章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元代文学风气影响对"格"内涵的稳定,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稳定的文学批评范畴——格调。  相似文献   

18.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