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校易地新建,需要去把老校做“新”,把新校做“老”,使学校蕴含精彩的历史语言、光亮的现代符号、理想的未来远景。把老校做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善的需要,也是破“旧”立“新”的具体表达。然而,学校是孕育、传播和传承文化之地,如何在“变”中求“不变”,在“不变”中寻“变”,是学校和校长教育智慧的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2.
我们“实验学校”创业起始,把“四科育人”即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育子、科研成才列入重要的办学思想.就是要在学校中全面开展创新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螺旋”理论及法学专业“双创”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政企校关系的三螺旋模型,分析政府、企业、学校的职能定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三螺旋合作关系策略:即政府促进合作的凝聚力,企业激发合作的生命力,学校增强合作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学校教育的挑战,而且对家长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与学校如何形成“合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良好平台,已成为目前小学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学校教育应紧跟当前教育形势,家庭教育也应配合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但目前小学家校合作面临着合作形式单一、双方责任意识模糊、托管服务有待商榷等问题,因此,家校合作应发挥家长的桥梁作用、扩展家校合作的形式与途径、切实完善托管服务等。  相似文献   

5.
当前,“科研兴校”已成为许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治校方略,以课题研究为龙头的教育科研正成燎原之势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在“校校搞科研,人人有课题”的同时,一些不良现象浮出水面:教育科研脱离学校和教师的实际,课题研究不深入、不研究、不积累、不反思,不是实实在在“做”研究,而是装腔作势“玩”研究。研究成果难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经过十年来的行知实验校建设,已经在学陶、师陶、研陶、宣陶、践陶五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如今,在各级行知实验校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基本的问题需要解决:1.行知校实验是否符合当前学校教育实际?2.行知校实验能否进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建设,可以使学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双减”背景下,解决亲子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这一现状,采用“焦点解决教育”心理技术,挖掘优势资源,引导家校携手育人新方法,同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沟通能力,指导孩子觉察自己,看见自己,指导家长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关注孩子成长,促进多方和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金辉 《生活教育》2012,(6):17-23
学陶30年成果斐然,但缺憾亦逐渐外显:陶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精髓到底是什么?学、行、研到底应怎样取得实效?生活教育与素质教育哪个更是我们所需要的?该如何面对30年的重轻倒置和今后走向?针对陶学的内隐问题和科学发展,本文提出:过去学陶——侧重学献身精神,弱化学教育思想;侧重务虚清谈,弱化实施践行;侧重泛化研讨,弱化行动研究。当今陶学——必须凸显学"教"、践"行"、研"做"三个关键词,希冀在前阶段普遍学陶的基础上突出教育思想精髓、强调践行生活教育、深入开展行动研究,以纪念陶行知先生120华诞为起点开辟陶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对成都市20个区(市)县教研室、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及其校长、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十五”期间各区(市)县教研室和学校普遍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在组织、管理和指导本地(校)教育科研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调查对象都将解决本地(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针对当前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对加强成都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十项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华 《甘肃教育》2022,(24):118-121
“双减”政策的实施,明确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要实现“双减”背景下学生高效学习,这对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关且缺一不可,家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才能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提出“双减”背景下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以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有效保障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获取真知的实践活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给学生搭建劳动实践的平台、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推行“三主三辅三基地”劳动教育模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联动机制,使劳动教育常态化。文章从劳动教育育人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特色文化几个方面阐述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杨冰 《生活教育》2012,(10):75-77
"真教、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核,体现着陶行知的教育目的观。在此理念引导下,嘉善县西塘小学立足于自身的地域优势和文化底蕴,积极创建学校的生态文化,积极开发和创设校本课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又深具陶研特色的学校。学校的特色创建与凝练是深化学校改革的重要依托,它引领着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厂。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参与,尤其是针对特殊学校的学生,更需要走医教融合、家校共育的育人之路。德州特殊教育学校在山东省首设德州市特教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德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联盟,通过医教融合,延缓和改善特殊学生疾病影响;通过家校共育,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最佳解决方案,促进特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为区域特教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为特殊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助力其健康成长,努力打造特教学校家校融合教育的德州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应扭转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观,厘清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促进家校共育走向深度融合,建设学习赋能的家校共同体、致力于提升家校教育水平,由此实现高质量的家校共育,以助力“双减”有效实施,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常州模式”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常州模式”开创了教育资源共享的示范性建设道路,即按照“省市主导、学校主体、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思路来建设,按照“政府统筹、资源共享、做大作强”的理念来运行,以“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作为现在和将来的方向来努力。  相似文献   

16.
班集体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优秀的班集体,需要院、校相关部门以及全体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建设。从学校到个人,自上而下班级建设的层次分为上层建设、中层建设、基层建设,同时具有三层力量,本文称之为中坚力量。三层建设力量汇聚在一起是高校建设先进班集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重要方面,而学校教师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领路人,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各方面的楷模;做“三讲”的带头人;做“四有”的培育人。  相似文献   

18.
吉林长春市宽城区在深入理解现代学校制度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重建政校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由已往的"指令性管理"变为"主导性服务",构建了双向互动的"资源调控—目标引领—策略支撑"的服务体系:为学校提供"导航系统",使学校由被动地"跟团游"走向自主发展的"自驾游";为学校增配"助力系统",协助学校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使学校在"自驾游"中操控稳定、节能省力;为学校启动"加速系统",建立交流分享、现场会招标、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热情,使学校的"自驾游"保持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演进,推动学校教育从“主体”逐渐发展为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主导”。基于责任伦理的视角,通过对责任的失范现象与责任属性的分析,确证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未来,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共同育人愿景、开发校家社协同课程、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和搭建沟通信息平台等路径,主导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需要得到有效降低,仅靠学校方面的努力是不足够的,家庭方面也应该认可学校工作并给予支持,在此情况下,小学班主任可以采取“家校共育”的教育方式使得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小学班主任一般负责学生平时在学校中的日常生活学习管理,当他们存在情感或者是成绩上的问题时,都会及时帮助解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家校共育”可以使得家庭更加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从而跟着学校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