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具体的文本所指在学术界存有异议。本文以详实的文献资料,从礼乐、射御、书数三个方面依次论证、考辨了孔子的教学内容中包含“六艺”之教:礼乐,为孔子一生所重视和追求,礼乐相济是人格完善的基础:射御之教,包括“五射”和“五御”,从表面看似乎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但在孔子时代,射御之术包含着丰富的礼节和为人处事之道:书数之教,即“六书”和“九数”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智力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书匠”之“匠”是工匠之“匠”,是“句读之师”;“教书匠”所教之“书”是片面的、残缺的教育内容,他们以“书”为中心而把学生边缘化,把教学当做认知过程而不是发展过程:“教书匠”之“教”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陶行知对旧社会“教书匠”之害人、害己、害国家做了深刻批判.现在拿来批判今天的“教书匠”们也是切中要害的。另外,应正面、直接地批判夸夸其谈的“教育家”。不必用“旧瓶”装上“新酒”去批判这些人“新瓶”里的“假酒”。  相似文献   

3.
“教书匠”之“匠”是工匠之“匠”,是“句读之师”;“教书匠”所教之“书”是片面的、残缺的教育内容,他们以“书”为中心而把学生边缘化,把教学当做认知过程而不是发展过程:“教书匠”之“教”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陶行知对旧社会“教书匠”之害人、害己、害国家做了深刻批判.现在拿来批判今天的“教书匠”们也是切中要害的。另外,应正面、直接地批判夸夸其谈的“教育家”。不必用“旧瓶”装上“新酒”去批判这些人“新瓶”里的“假酒”。  相似文献   

4.
一篇《报任安书》(节选),太史公以“书”为托,明死生之理,写文学之要,抒哀痛之情,表激昂之义,成为《史记》先声夺人的序曲,成为一部大典和谐美妙的伴音,成为一个灵魂浸润的圣土,成为一种人性彰显的标尺。开篇,择任安来“书”之精要,引出报“书”之由。任安之“书”:一“教”一“望”。“教”,即“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望”,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太史公紧扣此两点,分别予以“略陈固陋”。  相似文献   

5.
台州汉唐之时犹号僻左之地,贬满之所,自唐乾元至广德年间,郑虔贬为台州司户,以地方官员身份首办官学,设帐授徒,“教以正学”,“淑以诗书”,逐步、有序地使华夏文化涵化了古越文化,被台州人民推崇为“台州文教之祖”。  相似文献   

6.
镜面示范,是教师上体育课教操,文娱活动教舞蹈动作时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示范方法,由老师做反动作,以与学生动作方向一致,产生镜面效果,使学生较快地按照教学所要求的动作顺序,把握要领。由此启发我在低年级语文课的书空教学中,左手书空、写反字,教师动作与学生动作成镜面,进行笔顺训练,名之曰“左手镜面书空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庄子之“忘”是以学习为核心的教育范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庄子以“忘”为学,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祛除物欲对学习的功利性遮蔽。“忘学”作为一种方法,是一种凝神专注之学。“忘学”作为一种境界,是一种高阶的智慧之学。“忘学”的目的是成就按照自我本性发展的自适之人。“忘学”非认知之学,乃以体知与心悟为学,既有身体体验的外体,又有内心觉悟的内求,内求与外体二者贯通,是实现了活动之身和非理性之悟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忘学”之“教”为“不言之教”,一方面,“教”彻底脱离“言”,教与学一体,教之学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之学;教与学成为教者对学者“感”、而学者“应”的联动感应过程。另一方面,“教”由“言”出,所“言”并非“教”,所言所至无言之“意”方为“教”。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教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在考察《庄子》一书的人性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就《庄子》所蕴涵的教学思想进行梳理,详尽论述了以“道”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和回归自然人性,以“得道”为最终教育目标,以“不言之教”为主要教学方式。最后对局限性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10.
读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从学生的危度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是学生凄懂的,反复读而习句读识精义,绝非老师代替所能完成..从教师的角度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教师把好方法教绐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实践、运用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举一反三,徙此于彼,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并致力于终生,此所渭授之“渔”而非授之“鱼”。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迫切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好方法,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成绩,另一方面又对教师存在着强烈的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11.
杨九俊 《宁夏教育》2006,(5):41-41,43
首先,“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和“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实…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教书”当做“从教”的同义词,教的对象虽是学生,教的内容却是书。作为职业,“教书”自然偏重内容而偏轻对象。后来提出“教书育人”,指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教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我们现在想给“教人”一词,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即“以人教之”。人是指教师自己。我们认为,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不是书,而是教师自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14.
“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庄子有言:“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天道》)他把“道”归结为“书”,把“书”归结为“语”,把“语之所贵”归结为“意。”可见早在先秦之时,就确立了意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当然,意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等于文只有意。文除了意之外,还有其他构成因素。那么,意与其他构成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对此,历来说法很多。曹丕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引自魏庆之《诗人玉屑》)他认为在“意”、“气”、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过程,课堂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导什么”和“怎样导”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以“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为目的的实用导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一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学”与“教”为一体两面之事,乃阴阳对生迭运之易道的具体呈现。反义共字即原于此,非“辩证思维”之说所能尽之。至于以学论教,盖因儒者之学与教乃所以成就和传达生命之意义者。意义之成就与传达,必展开于日用常行、物我感应(通)之中,而以修身为本:身修始能教,身修即能教,外在的教言、教令必基于修身始能发挥其教化效能。说到底,以学论教凸显着修身乃意义传达之根的深邃思想。近世以降反其道而行之,成德之教为成材之教所涵盖,意义之学为知识之学所笼罩,而现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亦因其功利化、公理化、知识化而迷失了修身之本。  相似文献   

17.
教“书”,与教“学”是一回事吗?也许您觉得这个问题可笑。的确,它们在常用意思上是一致的。但在这里我要提出另外一种看法:教“书”与教“学”是人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我所谓的教“书”,就是指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教“学刀则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给祖国输送高质量的建设人材。显然,单凭教书——啃课本,不可能达到目标。我们对教师的恳切希望是:不仅要教“书”,而且要教“学”。特别是对大学生,更应当着重抓好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许多老师,喜欢自称“教书匠”。这个说法由来已久。教师以教书为己任,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教师所教的圣贤书究竟是什么呢?在中国的学校里,教师教的是课本,学生学的也是课本。不管文史地还是数理化,都有现成的教材。教师的任务,无非就是按照大纲要求,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进度。一省一市往往使用一套统编教材,或以少量补充教材辅之。总之,教书不妨说就是教课本。  相似文献   

19.
前言 “转注”和“假借”都是“六书”中的一书。转注假借不明,六书难明。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章太炎说:“或言六书始于保氏,殊无徵验。《管子·轻重戊》曰:‘伏戏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经典九数见名则始保氏。保氏非作九数,知亦不作六书。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无论哪一个时代,“教死书”的教师没几个学生会喜欢,而课堂灵动,给学生高度自主性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青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创设人性化的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们应该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