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低差问题的描述屡见于报端,以至于有些报刊讨论大学生的基础文明问题。道德是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深层结构。社会公德属于道德的范畴,它是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也是工业文明的伦理基石。笔者曾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进行了小规模的实证研究。其主要涉及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公德与规范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公德两个层面。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观念选择与社会主流文化相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是供广大读者学习的公共场所,需要社会公德的保障.图书馆在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同时,也负有对读者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责任.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道德标准混乱,道德约束松驰,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下降,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建设更应重视道德氛围的营造,强化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各种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把《道德与法治》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渗透遵纪守法观念,教会学生文明礼仪规则。这既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和谐校园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这使得在后工业社会的陌生人社会中对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最宽泛影响的公德体系具备了伦理基石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私德规范的盛行和当代社会公德意识的普遍阙如,进一步突出了公德意识成为和谐文化伦理基石的必要性。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公德意识,有赖于形成共同体观念、公民观念,并通过重整教育和励行法治,以夯实和谐文化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化的表面凝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社会公德为支撑,系统、综合、动态地思考公德建设,不仅是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环节之一,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本文简述了社会公德的"和谐"内涵,分析了不和谐社会公德状况的成因,提出了公德建设达成和谐的对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今天,面对西方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公德建设的成就,我们要根据社会公德全民性和国际趋同性特点,用宽广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大胆吸收与借鉴当今世界一切优秀道德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德治理作为道德治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社会公德严重缺失的背景下,由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全体公民携手合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对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和行为问题进行克服和消除的活动。社会公德治理的目的在于建构起符合现代文明的主流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使广大公民形成自觉的社会公德认知、现代社会公共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社会公德治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具有推进作用;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支持作用。现代性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公德治理的根本保障;重视官德治理并以公权力阶层的德性修养带动大众道德价值的回归,是公德治理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共享的熟人社区和自治性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公德增量来影响陌生人社会,是公德治理的基本途径;思想文化系统的构建和思想文化引领,是公德治理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德是规范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准则的总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社会公德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公德建设,按照十六大对社会公德提出的要求,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主体,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准。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公德认知、增强公德情感、坚定公德信念,促使他们将社会公德意识转化为社会公德行为。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众交往公德意识教育、公共场所公德意识教育和人类环境公德意识教育。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0.
杨丽  杨薇 《考试周刊》2013,(69):161-162
高职生是生产第一线的建设者和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培养高职生的社会公德素养在新时期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道德冷漠是主体在涉及道德问题时对客体表现出的冷漠、不关心状态。近年,道德冷漠在现代中国社会频现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中"熟人社会"观念、社会公德的缺失、道德失范现象的现实误导等。从而对道德冷漠的内涵及本质进行探讨,针对产生的主要原因探寻其改善途径,以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德是规范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准则的总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社会公德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公德建设,按照六中全会决议的要求,"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并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变化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体说来,社会公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它是一定时代社会公共利益的反映,是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毅  赵敏 《高教研究》2004,20(2):12-15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文化程度的体现。对国家、社会而言,社会公德水平是其精神文明程度的综合检测指标;对个人而言,社会公德状况是其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公民道德建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突显出来,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调节人们之间正常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道德行为就是公民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和道德意志调节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调节人们之间正常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道德行为就是公民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和道德意志调节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7.
杨净 《甘肃教育》2008,(23):9-9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社会公德意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代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德素质。  相似文献   

18.
浅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胡智伟社会公德是一定社会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涉及人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文明程度的表现,不仅是每个人的道德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9.
德育观念:道德知情权和道德使用权——道德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观念和人的某种断裂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时代处于什么样的文明之中:中国社会当下正在经验着历史上最大的文明冰河的转型初期——从农耕文明(河流文明,即内河文明)向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文明转型,这个文明转型需要以世纪来论的时光。这个文明转型应该是人种、气质、道德、文化、精神、生活方式、社会、民族、国家和政府诸意义的全盘转型,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修修补补,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高文化的社会群体,但在他们身上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学校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才能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