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说明情感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是道德培养的基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丰富健康的情感可以提高学生认知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那么要如何在思品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一、树立主体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思品  相似文献   

2.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品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品德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可见,体验活动在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的设计,避免了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如能有效开展情境教学,就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标要求下的"思想品德活动课"这片崭新田地中,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师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更需要用全新的教学行为方式去实践。不断认识和总结教学中的不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逐步改进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活动形式,并做到目标明确,面向全体,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机智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合情合理的活动中体验、思考,形成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6.
张启建 《中国德育》2005,(1):52-54,60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人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冬梅 《班主任》2008,(7):34-34
小学德育活动课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根据小学生成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心理认知、情感态度、思想品德发生内在的变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此,班主任采取的方式方法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8.
郑焱文 《中国教师》2009,(Z2):368-369
<正>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  相似文献   

9.
<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的实效性,克服道德养成"止于心动"的现象,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善于捕捉和创造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良机,让学生在感动之余见行动,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化高为低,让情感体验目标回落"最近发展区"思想品德教学常常需要推崇一些伟大人物或普通民众的崇高思想道德品质,发挥他们的榜样表率作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包括知、情、意、行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从道德认识、道德信念,经过道德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并经过道德行为的反复实践,内化为道德习惯,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抓住情感体验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和手段。道德情感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从内部升华为道德信念,从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途径和中间环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化过程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要探讨学生道德情感本身发展的规律,研究情…  相似文献   

11.
2003年7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的方法上强调大力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新课程的思想品德教学强调注重学生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并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全人教育。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活动性教学,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笔者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性教学的特点、策略、存在问题和教学意义等方面谈谈个人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活动课教学是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主动参与的,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形成的教学活动。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没有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没有剥。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必将会导致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知行脱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课,是推进新课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小学生情感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加强情感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在情境中引发情感 情境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我精心创设和运用各种情境,在情境中中育情。 1.艺术渲染。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教师通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课程是实施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小学德育阵地之一的思想品德课程,一定要适应课改的新形势,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能力,形成道德行为,促使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任菊英在1988年第5期《湖北教育》上撰文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明理”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基本要素。而道德认识既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又是道德行为的先导。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把“明理”视为中心环节。怎样引导学生“明理”呢?  相似文献   

16.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陈德建 《考试周刊》2011,(65):166-167
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实施情感教学,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认真分析每课道德情感教育因素和内容,规划每课道德情感教育目标,进行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通过情感引发、情感体验、情感深化和情感投射等有效情感教育方法实施情感教学。  相似文献   

19.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尤为如此。"情"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情"是引发道德认识的动力;"情"是沟通知与行的桥梁。从品德心理结构来看,道德情感是加深道德认识,推动道德行为,坚定道德意志的"内驱力"和"催化剂",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内部动力。因此,在品德教学中不仅要明理传知,还要致力于激发情感,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在师生情感交融中,学生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