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很重要。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原有知识基础中的"会"与"不会",对整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流程、教学层次的设计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期望"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但是,我们又该怎样来知道,对于某  相似文献   

2.
正"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不会的不讲。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变"讲"为"听",同时还要有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对课堂中生成的情况有着良好的融错心态,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教学对象及时地加以引导。近几年来,四川省成都市站东小学数学组积极推进"三不讲"策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整体上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面貌,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奠定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思维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从"不会问"到"学会问",从"不敢问"到"敢于问",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从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原因入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几点浅见。一、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原因1.学生自身的原因。处于小学阶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对学生这样的埋怨:“这个问题我都讲过很多遍了,你们就是不会做!”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确讲了很多遍,但学生也许照样学不会。究其原因,问题很可能在教师身上。教学不仅仅是一讲一听的关系,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容易,我交给你,东西就在你手里了。教师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果教师讲了很多,学生没有学会,  相似文献   

5.
<正>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导入、讲授、互动、训练等只有接学生实际的"地气",才能使教学"有底气、长灵气、进心田"。要实现"接地气"的课堂讲授,必须解决好讲什么和怎么讲两个关键问题。一、讲什么要坚持"三讲""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讲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讲教材的重点、难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点。具体而言,要做到三个"讲清楚"。1.讲清楚知识结构。结构(structure)是指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学科的知识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布鲁纳认为,学生从结构中学到的原  相似文献   

6.
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别人的讲话,是现在大多数学生的通病。所以,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教会学生倾听了吗?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实践。一、教师先学会倾听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首先教师自己要善于倾听,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上学生质疑、反驳  相似文献   

7.
一、准确定位师生在自主学习课堂上的角色1.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位置。多年来的课堂讲授,使教师形成了不讲不快,不讲不透的观念,似乎教师不讲学生就学不会,学生学教师就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事实上,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都要密切关注,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激发,处处体现教育智慧。2.学生要动起来,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任务,教师绝不包办。教师只需  相似文献   

8.
从我成为学生那天起,一直到我成为学生的老师这二十多年中,我常常会看到这种情景:教师严厉地在说,学生低头不语。“作业怎么做成这样?”“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然能不会吗?”“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知道,老师讲了多少遍了”这是我们老师常说的话,也是埋怨学生不会的理由。但是却很少有人透过这种现象分析其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常常听到来自同行们的抱怨,许多问题讲了再讲,学生还是不会或没有掌握;来自学生的类似声音是,上课老师讲的也能听懂,内容也熟悉,做了很多、练了不少,但是,一旦遇到考试,很多问题就不会解决了,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题目做起来就有困难.的确,长期以来,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但是效率不佳.数学教育在一个迷茫、沉重、痛苦、低效运行的怪圈之中.如何克服上述现象,数学教育界给予了广泛关注,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曾设"懂而不会"问题讨论栏目,让教师各抒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数学教学由于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所以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舍不得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问题一出现马上进行讲解,力争多讲解几道题,让学生见的模型多一点,知识面广一些,期望考试时效果会好一些。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比较难,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学会,教师讲学生都学不会,不讲学生就更不会,与其“浪费”时间给学生思考,还不如直接讲解,学生听得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11.
詹先锋 《物理教师》2000,21(7):5-5,7
教师包办太多,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是我们埋怨课堂教学最多的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并非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不是教师不承认学生是主体,而是不知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为重要的是,淡化教师表现欲,强化学生表现欲,教师的水平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来表现。1让学生来表现教师水平的意义 教学过程,让学生来表现教师的水平,其实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探索新知,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新。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  相似文献   

12.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老师,  相似文献   

13.
王桂萍 《成才之路》2009,(29):72-72
教学过程中,我们常遇到班上有部分学生不会也不问的问题,教师急躁,越是要求学生问,学生越是闷声不语。长时间以来,学生还是老样子,毫无改观,教师毫无办法。听之任之,无形中严重阻碍了教学活动的进行,也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学生不会也不问,不问更不会。在我几年的教学经验中,简单总结出学生不问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种。一是学生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往(包括老师)。二是不会的太多,不知道怎么问,不知道从何开口,开口怕问题太幼稚,遭人笑话。三是老师太严肃,怕老师生气、发火。不敢问。四是认为同学之间能够解决。能和同学讨论解决的,尽量不去麻烦老师。五是位置不方便,坐在里排。  相似文献   

14.
王登班  朱荣 《师道》2006,(2):13-13
一位教师一边用书本敲着学生的脑瓜,一边生气地大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10遍了,你还是不会!给我抄10遍交来,再不会就把家长叫来把你带走。”回到办公室,这位教师还在骂学生是猪猡,说自己起早贪黑地给他们上课辅导,可有些学生就是不好好学。我也曾这么困惑过。为了学生,教师可以把心掏出来。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难以抓住学生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可实际上学生并不领情。他们到底都在想什么?这是我们都想问,也都想知道的。问题是:我们真的去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了吗?我们真的去了解他们都是怎么想的了吗?我们总是…  相似文献   

15.
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适合学生的教学"逐渐成为一个人们呼唤的教学理念。这种呼唤意味着人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意味着教育民主化的深入发展。要让教学适合学生,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具有教育情怀,具备教学的艺术。站在实践者的立场上,我们应该清楚教学适合学生的标准,还应该清楚教师如何知道自己的教学适合学生的方法。由于真理具有相对性,我们应该认识到"适合学生的教学"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在以下两种意义上成立,其一是对权威式的教育的反动,其二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学习何炳章老师的文选,以及在"引导自学"课型的实践中,我觉得这种"引导自学"课型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也就是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我们都知道这种课型有五大环节: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因为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所以我认为这五个环节中,重要的是围绕重点自学这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是不会自学的,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对此,笔者将自己的实践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7.
激励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和希望,它能激发力量、引发智慧、鼓舞斗志。如果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学习产生,就不会有相适应的行为和良好的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用激励的方式唤醒更多的学生。在重视外部激励的同时,更要激发起学生的自我激励,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发展自己,努力成为自我激励的终身学习者。  相似文献   

18.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诞生了一个新的词汇——倾听"(倾听"在词典上的含义是"细心听取"),同时它也赋予我们一个新的使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却经常看到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表述,唯我独尊的学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其实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已经九年了,在这九年里,我也一直在学习有效实用的英语教学方法,依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尽量做到讲少练多,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觉得学习英语并非枯燥无味。可是即便这样,我发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不会去记忆语法点。他们每天拿着书本一直背、读、听、写,看着很认真、很好学,可一提问,却什么都不知道。对此,他们的理由是记不住英语的语法点,学会了又会忘记。他们也说自己很认真很努力地去记了,可当做题时还是会忘记,导致不会做题或是会做错题。针对以上情况,我谈以下几点看法,来帮助学生们记忆英语的语法点,使他们记得更加牢固,不容易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