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华章》2007,(9)
一、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者要反映客观事物,不仅要靠感知,而且要靠思考。没有思考,任何人都写不出文章,文章是思考的果实和结晶。思  相似文献   

2.
推理在论说性文章中的应用董君芳论说性文章的写作与逻辑知识的关系最为密切。论说性文章是诉诸理智、用科学的语体即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或规律的。论说性文章要完整地表达一个思维过程,常常要进行一系列的推理。由于推理在论说性文章中的应用反映了事...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离开社会生活便没有文章。但是,有些具有丰富生活的人为什么写不出文章来呢?这是因为生活不等于文章。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有了社会生活这个被反映对象而没有反映者,这就谈不到文章的产生。有了反映者,还有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问题和是否勤于思索以及是否善于表现的问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经过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阶段,才能揭示事物的规  相似文献   

4.
在批改作文时,我们常见的一种毛病是“乱”。“乱”就是杂乱无章,不合逻辑,使人看了头痛。要使文章写得井然不乱,合乎逻辑,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努力。一、认识清楚文章乱是思想乱的反映。要使思想不乱,就得对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研究。毛主席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写文章不仅是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5.
狭义的文章写作是建立狭义文章写作学的基础。文章与文学应分属意识形态领域的两类。它们在反映对象、反映方式、成品形态、读者对象、文章功能等方面均有区别。这些差别是综合的、系统的,而非单项的。因之,二者虽时有交错,但基本区别仍可界定。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思维的艺术,一个不善于思维的人,恰似一尊抹金的雕象。近年来,随着写作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宽,研究者不再是“瞻前顾后”,满足于审视文章构成的局部要素(因为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等相加并不等于好文章),而是“左顾右盼”,用广角镜察看文章整体结构的主体和规律。过去常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反映绝不是  相似文献   

7.
有作家说,文章是从生活这本大书里撕下来的一页。的确,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本身是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当然也不必要)反映出生活的全貌,而只能反映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相应的社会风俗。民俗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历代作家反映到文章中来,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现以初中语文课文为例,就“双关”在民俗文化中的运用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的题目与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常常能反映文章的主题或艺术特色。一般说来有下列几种情况:一、题目能体现作品的线索;二、题目能反映文章的主题思想;三、题目能暗示作品的重点段落。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是大有益处的。现就这一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作文的训练,简而言之,就是教会学生写文章。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古人也有“言为心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应为事而作”这样的言论,这就是说文章是反映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的,是表达自己态度和情感的,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学生写文章也不例外。因此,对已有一定文字基础和初步写作能力的初中学生进行科学严格的训练,使他们能写出观点鲜明、情感饱满、真实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文章,是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训练学生取材聚事的能…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语言反映文化,不同文化背景对于语言翻译有着重要影响,应在翻译中重视文化背景在语言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韩东 《现代语文》2002,(12):37-42
3犤命题特点犦所谓“社科类”文章,是指研究和反映各种社会现象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所谓“科技类”文章,是指研究和反映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主要是反映近年的现代高新技术、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社科文和科技文,在高考命题中属轮考内容,在第一卷中考查,用客观题的形式,共占12分。纵观近年的题目,两类文章在考查的能力点上,表现出如下特点:1、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包括理解指代性词语和短语在句中指代的具体内容,理解…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蕴涵的美文章是用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客观事物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与生活的特殊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沟通。这是语文最突出的个性。只有引导学生把文章写的内容与文章取材的“生活原型”相对照。才能读懂、读通。而指导学生“写文”,则必须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学习范文作者反映生活的力式,去反映自己熟  相似文献   

15.
<正>标题是文章(作品)的眼睛。写一篇文章,总得把写作对象、主要精神、思想感情等某一方面在标题上反映出来,这是文章标题的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作者确定文章的标题,往往在体现共性之处,还显示各自个性。这反映在文章标题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上,而且有些标题还富有艺术特色,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写作理论方面作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对文章及写作现象的本质作过深刻的揭示和表述.他明确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本文认为,只有深入社会生活中认真观察体验,才能获得可靠的材料: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通过分析,才能把握反映对象的本质,写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从内容上看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而反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由文章中心所决定的结构层次的安排也不一样。然而,这五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和安排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一件事物为线索组织构料、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从而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这一点即可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一教学重  相似文献   

18.
阅读时要弄清文章的内容,必须注意文章所涉及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文章要反映客观事物,就必然要写清楚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比如种子发芽,离不开温度、水份、空气、土壤等等条件。也就是说,反映种子发芽这一事实的时候,势必要涉及到温度、水份等事物,以及与这些事物相互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写作理论方面怍丁广泛深入的探究,对文章及写作现象的车质作过深刻的揭示和表述。他明确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本文认为,只有深入社会生活中认真观察体验,才能获得可靠的材料: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通过分析,才能把握反映对象的本质,写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励志歌曲能够鼓励志气、催人奋进,既励己又励人。写作中,巧妙地把励志歌曲融合其中,有助于奠定文章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情感基调,反映文章的现实背景,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能够对文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就会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