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神是乾隆朝的权臣和大贪官,乾隆刚去世,嘉庆便将他抄家处死,这本来是嘉庆整饬吏治、安定社会的一大措施.但以往论者却偏重于从经济上去看待这一问题,其中徐珂提出的抄没和珅家产达八亿两,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其影响极广,甚至成为后世评论这一事件的基调,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本文从和氏家产总值、嘉庆查抄和氏的主导思想及查抄的具体做法三个方面,对“吃饱说”提出质疑和辨证,冀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不仅在治军打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方法,而且非常重视理政治吏.他把整顿吏治与转移世风,挽救危机和维持社会稳定联系起来,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饬吏治,并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3.
嘉庆与和珅     
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皇帝“龙驰上宾”的第六天,嘉庆帝颙琰就将乾隆的宠臣和珅下狱赐死,籍没的家产清单共一百○九号,据已经估价的二十六号清单竟达二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政府五年的财政收人。“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成为当时流传的民谣。不少人也就因此而认为嘉庆皇帝除去和珅的主要原因在垂涎和珅的家产。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乾隆后期,社会矛盾逐渐趋于激化,吏治败坏,贪污成风,赋税日重,农民起义连年不断。为了开脱乾隆皇  相似文献   

4.
乾隆二十五年,隆化中关行宫曾发生偷砍木植一案,办案官员由于草率处理而遭到皇帝的责罚.乾隆皇帝对整肃吏治以安定民生的极端重要性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对不负责任的官员予以严肃处理,对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重要作用,以史为鉴,乾隆这种做法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反思.  相似文献   

5.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一场盛大的内禅典礼过后,已经86岁的老皇帝乾隆正式禅位于36岁的嗣皇帝嘉庆,乾隆仍以太上皇名义秉政。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病逝,嘉庆亲政,清王朝的历史于是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嘉庆从乾隆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徒有盛世之名而早巳没有盛世之实的封建大一统帝国。面对纷  相似文献   

6.
清朝自康熙继位以后,经过雍正、乾隆几个皇帝的励精图治,逐步形成清王朝的鼎盛局面.但政治上的各种弊端也渐渐显露,官场侵贪、吏治腐败层出不穷.甘肃捐监冒赈案发生于乾隆中后期,是一起全省性的集体贪污大案,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本文从社会性质、历史传统、制度架构、政策失误四个因素对这一案件进行分析,以期把握古代吏治腐败的基本规律,并为现今的廉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范连生 《天中学刊》2013,28(3):117-119
抗战时期,为澄清吏治以保证抗战的胜利进行,国民政府大力"整饬官常,刷新吏治",成立了对惩治腐败具有监督作用的国民参政会。国民政府惩治腐败的制度建设和运作,对遏抑贪污、惩治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确实惩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违纪的军官将佐,一度使国民政府的吏治有所改观,这对保证抗战的顺利进行发挥了一定的积极效用。但国民参政会毕竟是咨询机关,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这就限制了其反腐败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清嘉庆帝颙琰,在乾隆17子中排行第十五,且出自庶妃,若按汉族封建王朝所沿用的嫡长建储法,其嗣位希望几近于零.但清王朝在皇位继承上有其自身特点,且变化很大,而颙琰众多兄长之不同境遇,也给颙琰得嗣大位造成了种种机遇;加上他自身的努力,特别是在“勤”、“俭”、“仁”、“慎”四个方面涵养甚深,终于脱颖而出,被乾隆确立为储君而承继大统.通过对嘉庆嗣位的考释,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清代建储制度发展演变以及嘉庆为人为政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是一位圣明君主,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明代的盛世。他倡导以民为本,以史为鉴;积极制定法律,整饬吏治;主张严厉执法,为封建社会治国安邦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0.
牛小燕 《文教资料》2006,(18):187-188
松筠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一位封疆大吏,曾出任过军机大臣和各部尚书,还先后担任过库伦办事大臣,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职,为清朝的边疆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松筠的研究状况,为认识和研究松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雍正吏治改革的三项措施即清查钱粮 ,惩贪奖廉 ;首创养廉银制度 ;提倡务实 ,加强考核 ,进行剖析 ,并阐明其对雍正整饬吏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朝初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非常重视整饬吏治,采取多种举措,打击官邪。在严刑酷法面前,官吏重足而立,明初的吏治逐渐清明。  相似文献   

13.
唐末社会,王闽政权割据福建达半个世纪之久,它同时具备了三个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相互制约均衡的局势,此二者为客观条件.另一条件为得当的政策与策略,其主要内容有整饬军纪,整顿吏治;争取地方豪族,扩大统治基础;鼓励发展农业、商业;扶持宗教和远交近和的外交.在这三个条件之中,第三者为主现条件,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雍正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帝居康熙与乾隆之间,在位时间虽不长,其统治时期却是清代康熙,乾隆两代盛世的重要过渡阶段。针对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国家渐呈颓势的现状,雍正从整吏治入手,主张宽严相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张平等对待和谐共处。雍正统治时期为乾隆期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 ,封建制度已日趋衰微 ,吏治也是江河日下。吏治之成败 ,事关大局。针对官僚体制的种种弊端 ,黄爵滋提出了整饬吏治的主张。第一 ,广贤路 ,不拘一格 ,成人之长。第二 ,严察核 ,赏罚分明 ,去人之短。第三 ,清理欲 ,鞠躬尽瘁 ,百姓为上。如此 ,则人才奋兴 ,政教修明。尽管黄爵滋的吏治思想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范畴 ,但是 ,客观而论 ,今日仍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爱国港人何启虽远离祖国的政治中心,仍以救国救民为出发点,参照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提出以改革近代人事制度为整饬吏治重点的新政思想,期望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败坏、国家贫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清道光皇帝旻宁在嘉庆成年诸子中实际居长子之位。他幼年时即得到乾隆的恩眷,寄以承继帝统的厚望,并沐浴着嘉庆的诸多恩典。嘉庆亲政后,旻宁被密定为皇绪,这一地位在以后的时间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旻宁一帆风顺地继承了皇位,而继位后的道光皇帝却为择储一事所困扰。最后,道光选择了功于心计的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舍弃了才华出众的皇六子奕诉。一个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皇帝,又以传统的标准、传统的方式确定了皇位继承人。  相似文献   

18.
大清帝国是以满族贵族集团为主体的王朝,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整饬吏治,从法律、行政、监察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防范、处理、惩办官吏贪污、腐败的机制,打击贪官污吏,“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把严惩贪官列为治国安民的头等大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懈努力,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令世界大为震惊。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浅谈汪辉祖的州县吏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辉祖(公元1730—1807年),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他做了三十余年幕僚,后来中进士,五十七岁才任了宁远知县、道州知州等职。他为人刚直廉洁,治事公平,深受人们拥戴。在州县基层几十年,对州县官场之情势明悉洞察,他总结几十年为幕僚佐政,为官治政的经验,写成了《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学治说赘》、《佐治药言》等书.来阐明自己的吏治思想,目的是“为善为吏者言之”。①他的这些书可谓一座多棱镜,从各个方面透视了清代州县政权中的弊端,从而对州县长官提出了种种忠告,既为整饬州县吏治提供了方法,也为州县各项行政事务的组组管理提供了经验。其论述深中肯綮。后世人言及清代州县吏治,多称汪氏。本文试就汪辉祖的吏治思想。作一个简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养廉银制度是雍正对我国官更给俸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它的实行,相对地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清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其积极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