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数学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的支持而阻塞.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生活入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文就数学教学与生活如何紧密联系,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2.
数学新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当数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经验融合并发生"共振"后,课本内容与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个体结合起来,就有了知识的土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空前提高.这也就是数学新教材受到学生的喜爱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启发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数学呢?根据几年来我校的情况和我对数学教学的尝试,总结出以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理论的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主张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一、让书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即解题活动的教学),怎样教会学生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众所周知,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解题,而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进行解题教学研究.教师说题比赛可以作为"解题教学"的研究平台,以得知在当今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周美玲 《福建中学数学》2003,(5):F002-F002,3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Freudenthal提出了“再创造”的教学理念,所谓“再创造”,就是要求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不是将数学当作一个现成的体系来教,而应当在教学中充分注意,让学生通过再创造的过程来学习数学.它意在改变以往学校数学教育以教师教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体系为主的做法,提倡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通过创造数学来学习数学. 1 为什么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再创造”的思想? 这主要是基于数学学科产生发展的自身特点以及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 数学的一个特点是它有很强的结构体系,这是数学家…  相似文献   

7.
1 前言 现代课程重点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主要是思维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已有经验出发把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化为重视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实现从"书中学"到"做中学".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对数学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认识图形>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笔者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8.
课标课程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尤其是在概念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数学根植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  相似文献   

10.
<正>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1]).而数学活动课恰好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以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各章结束时都安排"数学活动"这一教学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1]).而数学活动课恰好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以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各章结束时都安排"数学活动"这一教学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笔者结合自己开设的活动课,谈谈自己对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的做法:一种是课堂教学就是抽象地研究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而是单纯地为了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学生  相似文献   

12.
思维活动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教学中掌握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章建跃博士指出:"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要建立在如下三个基本点上: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其中,理解数学是指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精神的理解;理解学生是指对数学学习规律的理解,核心是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理解教学是指对数学教学规律、特点的理解.‘三个理解’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数学教学过程总是充满了矛盾,如教与学的矛盾、学生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的矛盾、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数学教学内容的矛盾等.有矛盾才能有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1]).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应遵循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实施中,应以数学"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不仅要关注结果,更应关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选择、设计恰当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动手实践、深入探究、思维拓展活动中去.一、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实施的原则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是一种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很少,学生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谈不上数感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后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完全跳出应试教育的传统框架体系,还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到有用的数学、理解数学和喜爱数学,使每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化的生活,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页。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经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感受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教具准备电脑演示课件。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由于数学语言决定着学生的数学专业性与数学思维,应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适应数学教材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积极踊跃的进行数学实践,动手操作,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言"与"思"的协同发展,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可持续延展与创新,希冀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就需要数学课堂开放,学生思维开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乐学,指导学生善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0页中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合理地进行估算。2.经历“猜想、验证、运用”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掌握估算方法,合理进行估算。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如何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