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结合实施教育部200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在普通高等学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就目前高校保健体育课开课现状的调查发现保健体育课中存在的不足,阐述了现行高校开设保健体育课的目的意义。由此,提出了在实施新《指导纲要》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校伤、病、残、体弱学生如何上好体育课,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此,如何为所占在校生20%的该类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成了学校体育研究的课题。文章通过对课题全面的研究,提出“保健体育课”的考试内容、方法标准和处理意见,旨在为普通高校开设“保健体育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设有普通、保健、专项提高等不同性质的体育课。其中,普通体育课则是为健康状况、体育基础都较一般的学生开设的。这就是说,几乎全国大中小学的学生都要参加普通体育课的学习。因此,上好普通体育课,对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我们研究体育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东省30所本科院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现状研究。结果发现:一直以来高校体育保健课是国家教育政策要求;2019年开始教育部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严执行后,申请参选体育保健课的学生人数大幅上升;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健课因其功能的独特性被各高校体育课普遍重视,学生对开设保健课普遍持肯定态度。但目前为“体育禁忌生”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高校比例偏低(仅占40%)。其主要原因是“体育禁忌生”之间体质差异大而课程内容难兼顾、专业师资欠缺、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需求存差距,以及学校欠重视等问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提高教育公平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保健课课程标准,加强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监管,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对普通高校病弱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集美大学下属14所院校的部分病弱,肥胖学生进行康复保健教学实验,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认为开设康复保健体育课有助于病弱,肥胖学生恢复健康,增强体质,逐步拉近与正常学生间的距离,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就目前高校保健体育的开课现状调查分析,趋势不容乐观,保健体育课教学在一部分高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笔者从对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体育是高等学校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的。而体育课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当前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全面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我院从80级起开设了三年级专项体育课和保健课。由于课程表安排有困难,三年级体育课是隔周上一次课(100分钟)。通过三年体育课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形态、机能、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合运用各类调查法对青海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实证描述:目前青海省中小学能正常开设体育课,但是,已开设学校多数不能真正实施体育教学大纲、以大纲进度和教案上课;多数学校不将体育课成绩列为学生评"三好"条件之一;目前影响体育课教学的原因城乡基本相同.依据现状调查结果和"九五"期间至下世纪初"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和普通基础教育的宏观规划与目标,预测当前青海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目标,并针对实现这一目标提出5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近4年的保健课教学实践,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追踪采访,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论证了保健体育课对伤病学生身心健康恢复的积极促进作用,并对我校保健体育课开展与提高提出了改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校保健体育教学现状,参加保健课学生的特点,探索运用运动处方进行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对运动处方的制订,在课堂中实施办法及教学效果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运用运动处方进行保健体育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加快健康的恢复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小学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构建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从心理上而且还要从知识结构上都要发生质的变化。为了使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得以顺利完成,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课程目标的构建进行了理论研究,以便为其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等方法,分析现阶段普通高校开设的体育保健课现状,从构建体育保健的基本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全面培养保健班学生的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漳州学院"特殊人群"44人,采用SCL-90自测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测试其体质指标,并进行了一定的体育保健课干预。研究发现: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低于同龄大学生,体育保健课干预可提高特殊人群的身心健康水平,且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于体质状况。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校网球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结合近年来我校网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就构建当前普通高校网球课程,提出了高校网球课程应建立多样化系列课程体系,实现网球课分级教学、分级评价、分级确定学分、网球文化课程学习、网上学习、课内外一体化等网球课程改革方案及实施办法.经过实践表明,新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体育课程改革从目标、内容、评价等多方面越来越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发展的方向。这要求体育教师对教育价值取向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使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课程改革需要相协调,以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核心,根据2 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结合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当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对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评价体系等诸方面进行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建立较为完整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实现终生体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个性化选修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本校中专一、二、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研法、座谈会、个别访问、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研究法对个性化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个性化课程设计调动了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能使学生形成优势的体育锻炼项目,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印地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的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及特点进行说明、分析和研究。印大的健康教育专业的学位有应用健康科学的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及公共健康教育硕士。其理学学士的入学要求有 2 .3GPA ,修满 12 4学分 ;硕士入学有弹性 ,理学硕士要求修满 35学分。课程设置多样化 ,必修课少而精 ,选修课多而广且学分比例高 ,重视基础课程 ,约占整个学位的 1/ 3多 ,重视师范职业教育等。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重新审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目标,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既有利于高职学生尽快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体育俱乐部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我国体育俱乐部管理研究资料匮乏现状,提出应结合现代体育俱乐部发展需要,构建一门对体育俱乐部运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学科——体育俱乐部管理学,对该学科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任务、方法体系、遵循的原则、学科性质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