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起:感觉。第一印象落诚意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通过初读课文,刘备三顾茅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了几位青年教师的优质课,其中《三顾茅庐》这节课,教师的教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3.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课文《三顾茅庐》,改编自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课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体现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以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文中略写刘备的前两次拜访以及诸葛亮出山后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三顾茅庐》(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一课的第三节中描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三顾茅庐”这一妇孺皆知的成语,在统编教材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均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讲解这“三顾”之“顾”,就不是人人都清楚的了。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字典辞书中的释义吧———《现代汉语词典》:顾(3)拜访:三顾茅庐。《汉语大词典》:三顾,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亦泛指一再顾访和诚意邀请。新版《辞源》[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世称三顾茅庐。新版《辞海》:顾(5)拜访。如光顾;枉顾。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汉语大字典》:顾(4)探望,访问。如:光顾;枉顾。…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次,某师在《三顾茅庐》的导入中为了让学生对刘备三顾茅庐产生兴趣(据说刘备比诸葛亮大六岁),遂设问:“猜猜当时的诸葛亮多大年  相似文献   

7.
一、一顾,略读材料激诚意[片段]师: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认识了刘备等人。老师这儿有一段文章也是与《三顾茅庐》有关的,你们好好地读一读,看看哪些句子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出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相似文献   

8.
《三顾茅庐》是编者根据《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根据以往教学本篇的经历,我发现当我在给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时候,他们都表现出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可是,随着这篇课文教学的结束,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也终结了。  相似文献   

9.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已成了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共识,但这并不是每个环节的简单均衡,而应在各个环节中有不同的侧重,应有一个恰当的合理分配。笔者从这个角度作了些实践尝试,把这称之为“文本开发三步曲”。现以《三顾茅庐》一课为例,浅析它的特征和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三年级《蜗牛》这课相信大家并不陌生,2008年我上过这课,2013年我又上了这课。对比前后上《蜗牛》一课的教学思路,有很多想法不吐不快。 一、过去的教学思路 2008年上《蜗牛》这课时,我想这课能否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而不是老师牵引着学生去观察?于是找来了兰本达教授的《蜗牛》一课的教学实录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单元梳理课如何上?如何体现单元整合的智慧?如何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的深度思维?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梳理课教学为例,谈谈单元整合的策略。一、文题再读,发现单元主题,树立"类"的阅读意识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三顾茅庐》《祁黄羊》和《公仪休拒收礼物》。练习3有读读《三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08,(15)
"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个诸葛孔明为他鼎定天下,并为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已传为用人的佳话。然而,有人说,这毕竟只是《三国演义》的胡诌,不是真的。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这么麻烦,领导要想用个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绍国年轻,但,对于他在语文教学上的才情和识见,我是素来不持怀疑态度的。他的《三顾茅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木笛》《姥姥的剪纸》等课,在实践诗意语文巾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创意。譬如《木笛》一课,学生经由“读薄笛声”时的情境感知,进入“读厚笛声”时的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读出心声”时的心境体认,缘情人境,立象尽意,无疑的,这是对诗意语文新境界的又一次洞见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你真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这样尽情地朗读课文!不过,也正是这样充分的读,学生的情感体验才会这样深,朗读才会这样有效!在执教完《三顾茅庐》时,一位听课老师对我这样说。是啊,这也是我自己在一次  相似文献   

18.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已成了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共识,但不是每个环节都是两者的简单均衡,它应有不同的侧重,应有一个恰当的合理分配。笔者从这个角度做了些尝试。并把这称之为“文本开发三部曲”。现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语文教材中的《三顾茅庐》一课为例,浅析它的特征和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走进精彩故事 在儿童心里,《三国演义》是一本连环画: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一个个传奇的故事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里讲,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今天,我也“三顾茅庐”了,却还是没请到师傅。我想请的师傅是我们班的作文高手王洋。这不,今天有两家杂志社同时给他寄来了样书,那书上都选登了他的作文哩!这“双喜临门”的好事,谁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