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出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将成为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听过了国际网络出版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汹涌地拍击着互联网的涛声,看过了美国的网络出版弄潮儿们的飒飒英姿,我们总算盼来了中国业界对于网络出版的一些真正的消息:北大方正最近推出阿帕比“Apabi”中文网络出版《e-Book》整体解决方案。 北大方正在行动 Apabi有一个不上口的中文名字:“阿帕比”。 Apabi中的5个字母A、P、A、B、I分别是英文auther、publisher、artery、buyer、internet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使中国面向世界,也使世界更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在此形势推动下,十多年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努力开展国际交流,积极开拓国际图书市场,对外合作出版稳步发展,图书输出由最早简单的版权贸易,逐步发展到“四共”出书:共同策划、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权益;中文、外文同时成书。继我国加入国际知识  相似文献   

3.
浙江,是中国新闻的发源地之一。150多年前,我国最早创办的四张中文报纸之一《中外新报》,就诞生于宁波。如今,无论是报业、广播电视业还是电子传媒业的发展,浙江均居全国前列。即将出版的《浙江省新闻志》,在“总述”中对此作了翔实而又概括的记述。本刊将从本期开始,陆续发表“总述”,以便于新闻界同仁了解过去。  相似文献   

4.
从网络介入出版不长的历史来看,书业与网络的结合实践过四种形态:网上书店、按需印刷、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每种形态代表了网络与出版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相结合的尝试,对这些形式进行简单的回顾,对于把握网络出版在未来的形态和发展趋势是有意义的。 一、网上书店:网络介入发行 网上书店以网络整合信息流和物流,这是网络与书业最早也是最现实的一种结合方式。中国的第一家网上书店于1997年在杭州诞生;随后,在1999年的网络大潮中,由北京科文公司投资当当、书业新秀席殊和网络界名人许晖携手推出旌旗等等。在面向读者的网…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出版的历经15年编纂的卷帙宏大、内容浩繁的巨著。为了编纂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诞生了。 作为百科出版的“领头羊”,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断地在转变生存意识、产品结构和经营意识,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独立创业的新路:最早开发百科全书光盘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出齐之后,又不失时机地开始了第二版的出版工作。仅 1993—1998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就有《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世界市场全书》等 160 余种图书分别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国家大奖及其他奖项。  相似文献   

6.
关于出版产业集团化及中文图书打入国际市场的思考□《国学大师丛书》编辑部钱宏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在80年代中后期,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但至今还远不是出版“强国”;从图书再版率、平均印数及行业产值总量等参数上看,我国现有的500多家出版单位,...  相似文献   

7.
曾励 《当代传播》2002,(2):65-66
作为政府和研究机构的一种网络,因特网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却火爆起来,渗透到公众意识、新闻媒体,吸引了世界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分析家估计,每隔30分钟就有一台新的计算机联上因特网,网络扩展的速度每月高达10%。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末期的中国大地,网站更是“遍地开花”: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开网络版,拉开了“新闻上网”的序幕 ;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开通了“人民网”,这不啻于平…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是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国际形势和普及国际知识的刊物之一,是中国出版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最悠久的刊物之一。到今年秋天,《世界知识》就创刊87周年了。《世界知识》是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国际形势和普及国际知识的刊物之一,是中国出版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最悠久的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网络出版在中国最早出现是在1995年。到2001年,电子书在中国得到广泛的认可。2002年国家信息办和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了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此后网络出版得到认可。2003年电子书的发展进入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阅读器越来越成熟。  相似文献   

10.
李岚 《历史档案》2006,(1):92-98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是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晚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经历了清末、民国直至上海解放,历时77年零26天,出版25600(25599)期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思考——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物出口小于进口的原因:第一,语言问题,我国出版物出口以中文书报刊为主,而海外可以直接阅读中文的人员数量有限;第二,使用英语出版外向型出版物,既缺乏语言优势,又缺乏渠道和营销的优势;第三,大陆出版社开拓海外市场的意识不是很强烈,中文图书的主要市场在大陆,加上对出版的垄断政策,绝大多数出版社经济效益不错,生存压力不大;第四,国外经营中文图书的渠道不畅。  相似文献   

12.
文摘杜定友的《学校教育指导法》不是中国现代最早附有书后索引的中文书籍。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现代出版书后索引最早的一家著名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激光照排技术被应用到新闻出版印刷领域,报纸的出版环节告别了铅与火,走向光与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九十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编网络的建立,使出版工作又有了新的飞跃,出版工作的变革、出版流程的提速成为可能。就校对环节来说,如果前者可以称之为照排校对的话,那么后者则可命名为网络校对。网络校对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工作流程尚在探索中,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4.
《传媒》2006,(5):73-73
4月21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初步成果: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而网络阅读率则大幅增长;我国国民杂志阅读率逐步上升,文化娱乐类、家居生活类和文学艺术类成为阅读率最高的前三类杂志;国民对图书价格接受能力在不断提高;文学类图书是读者接受程度最高的图书类别,目前市场最缺乏的图书是环境科学类,而近期读者计划购买的图书比例最高的是文化教育类;我国超过60%的居民知道“版权”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出版什么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出版》2000,(5):16-19
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史中,拥有自己核心知识产权与技术的产品并不很多,中文出版就是其中之一。北大方正依靠中文出版的领先技术,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国际知名的为出版业提供服务的大公司,同时国内也崛起了一批立足于中文出版与中文处理的厂商,对于他们来说,看清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及时地让自己的产品技术顺应当今出版的发展趋势是最重要的。一个好的产品如果不能满足客户对当前形势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那么这个产品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这些厂商必须抓住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转型或改良产品的决定。互联网:印刷业的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由于因特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网络出版形式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列举了网络出版的优点和局限;针对网络出版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因应对策建议;并就未来发展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版就这样快速地变化着。先是政、事分开,接着就试点企业化,可“试点”还没有试完,一下子又全面铺开了。当然,有了“与时俱进”的观念。就不必慌张,一切自然在掌握之中。正值此时,却收到《中国编辑》杂志的约稿函,说是要讨论一下‘坚守出版理想”的问题。真是一个好题目!  相似文献   

18.
张彦 《报刊之友》2011,(5):141-142
麦都思(1796~1857),是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他翻译《圣经》,编写字典,创办中文报纸,出版图书。他的出版活动从东南亚地区到中国,涉及宗教、新闻、文化,他采用本土化的编纂和传播方法,为中国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军中 《电子出版》2001,(10):17-20
对于在传统图书领域工作的人们来说,了解出版行业中近些年出现的电子与网络出版对于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于一部书稿的取舍可能决定了一位编辑半年或一年工作的成果,而对于出版社战略性的选择,则涉及一个出版社的兴衰。在对待电子和网络出版的态度方面,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认为,电子及网络出版离现实生活还很远,“电于和网络书不符合现今人们的阅读习惯”这句话就有足够的说服力;另一种观点可用PC W。id卜的文章标题说明一 (—B。。k,古登堡时代的结束》,文章声称印刷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