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初中课标”),它是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所说:“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笔者认为2011版初中课标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强调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相较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从三维目标走向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融于课程目标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刘莉 《湖北教育》2022,(8):8-10
<正>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相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指向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本期专题精选的文章,对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希望能对教师解读课标理念、把握课标修订思路,进而在教学中贯彻新思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的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了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本次课标修订,坚持了素质教育的方向,突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反映时代精神、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颁布、试行已逾十年,期间经历了3次修订,现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正式颁布,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各个学段安排了“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并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标(2011年版)》要求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苏科版《数学》每册教材在末尾编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大多数章节均设计了“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作了较大修改。比照这两个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语文学科课程特点,是《2011年版课标》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语文教师准确把握这一特点,并正确地将这一修改意图贯彻到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将会显著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全国的数学教师掀起学课标、研课标、论课标的热潮.本人有幸成为第一批新教材的使用者,通过一年半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及教师的新角色有些感悟记录如下,与各位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10.
郭泉源  朱旭 《福建教育》2022,(19):17-20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义教课标2022年版”)高度聚焦历史育人功能、初高学段融合、学习方式转变、全新评价标准等视角,内容实践性更强,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科评价、教育研究等领域的一体化推进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义教课标2011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高中课标”),对义教课标2022年版进行结构化解读,总结本次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11.
阅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可以看出,2011年版《课标》在坚持实验稿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做了充实和增删调整。其目标很鲜明,就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在全面总结前十多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组织专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简称“2022年版课标”)正式颁布。为了更好地帮助一线教师学习理解新课标,下面试图从文本的角度对“2022年版课标”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2011年版课标”)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课标(2011年版)》修订小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反复强调:数学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模型思想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金慧 《宁夏教育》2012,(7):57-58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已经颁布,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本次对《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的修订原则是只作精细完善,不作伤筋动骨的改变。《课标(2011年版》保持了既定的并被教学实践检验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四大部分,同时又植根于我国生物学教学的本士隋况,在继承和发扬我国生物学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对多处文字进行了修改,精简了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5.
<正>“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中的关键词,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相比,也是唯一增加的一个关键词。我们思考:量感的内涵是什么?“课标2011年版”中已经有发展学生“数感”的要求,“课标2022年版”中为何还要专门将发展“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表现?量感与数感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设计怎样的数学活动?以下就这些问题,结合实践作一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修改和变化以外,2011年版新课标更多地在于坚持和强化实验稿课标的精神和实质。本文从另外一个视角对2011版新课标如何坚持和强化实验稿课标的精神和实质作了几点分析和讨论,以期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新课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一经颁布,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作为一个学习者,深感如今信息化社会资讯传播的便捷。相较于学习2011年版、2001年版课标时的情况,学习2022年版课标有了更加及时与丰富的网络培训资源,课标组专家的解读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领会2022年版课标精神,所以这篇文字也是我们学习2022年版课标的心得体会。显然,“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热词,是我们把握2022年版课标的关键抓手,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2022)”]与以往的课标[主要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相比,有很多新的内容。本文从教育导向、课程理念、编排结构、核心示图、二级词汇作简要的导读。一、新的教育导向课程标准的制定离不开国家的教育政策指引的方向。此次“义教课标(2022)”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一起颁布的,在各学科的课标的“前言”中全文转引了课程方案的“前言”。  相似文献   

19.
张德银 《小学语文》2013,(10):13-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凸显了写字教学。在《课标(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编写教材的依据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出版发行,并将在2012年秋季开学执行。这又引发教师新一轮的学习课标的高潮,进而将已成常态化的课改推向深入。学习修订课标,我有以下几点突出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