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平民化的新闻表达”谈“方言说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静 《新闻界》2006,(4):74-75
对于近年来方言新闻节目的勃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语言是桥也是墙”,认为方言新闻节目消解了大众媒体普通话示范功能,不利于外地电视观众对节目的接受,而且题材也相对比较局限。但是,不容否认,方言新闻栏目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栏目形式生动活泼,内容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不少方言节目创造了当地收视率新高。对此,正视方言说新闻节目,理解方言在新闻节目中的性质和定位,不论对此类节目今后的发展还是对其他节目的借鉴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言说新闻:平民化的新闻表达平民化的新闻表达,是通过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新…  相似文献   

2.
方言新闻节目走红,在我国很多地方已成为一种事实。近看身边的浙江,温州有《百晓讲新闻》,杭州有《阿六头说新闻》。远观四川,目前成都的电视台、电台拥有的方言类节目居然有六七个之多,四川的广电系统因此被人们指责成在搞“方言工程”。环视全国,目前江苏、广东、福建、四川、湖南等省份,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中就有不少方言类新闻节目,而且收视率普遍较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方言新闻节目的出现,在受众中间和理论界都掀起了千层浪,各种论点的争锋还远远没有平息。笔者认为,对于方言新闻,只有理性地加以分析和引导,才能使其趋利避害,为社会文…  相似文献   

3.
现实:强势方言区普通话主持人节目遭到冲击真正引起一场关于方言节目存废争论的,当滥觞于《阿六头说新闻》等一批方言新闻节目。如今的城市电视新闻节目,在粤川吴越等强势方言区,大都是方言新闻节目笑傲江湖,一批方言新闻节目主持人也随之走红,身价倍增。  相似文献   

4.
方言新闻节目在弱势群体话语建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过对方言新闻《拉呱》中相关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发现方言新闻节目对弱势群体的话语建构体现了地方话语对精英话语的对抗;易于强化受众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未能与政府话语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王春丽 《新闻爱好者》2011,(17):101-102
方言新闻节目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方言播报新闻,目前,各地方言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四川话、杭州话、河南话、湖南话、闽南话……纷纷展现在荧屏中,方言新闻节目收视率不断攀升。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四川电视台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时下,方言新闻节目已经成为地方电视台一种颇为走红的新闻节目形式。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温州电视台的《百晓讲新闻》、成都电视台的《阿聪读报》、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宁波电视台的《来发讲啥西》等方言新闻节目相继推出。方言新闻节目虽然在业界开展得风生水起,但是学界却展开了争论。赞成者认为这是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的体现,是平民化新闻的新的表现形式。而质疑者则认为这类节目与国家的相关法规有所冲突,不利于大众传媒的语言示范功能。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生存空间加以理性分析,以探寻方言新闻节目的合理存在…  相似文献   

7.
滕朋  黄蓉 《新闻前哨》2006,(12):57-58
在民生新闻热后,电视方言新闻节目开始走红,经过快速发展,仅四川成都地区方言节目就占总节目比例的四十分之一,且此比例还有扩大之势。2005年以来,在江、浙地区,方言节目更是增幅巨大,以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为龙头,迅速扩展到地市级电视台。高收视份额是方言新闻节目被频繁复制的关键,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8.
孙灵囡 《青年记者》2006,(24):63-64
2003年,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推出了《阿六头说新闻》,一时间,用方言说新闻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一大亮点。方言节目在广州、杭州、重庆、成都获得成功后,更成了各地方电视台着力打造的新闻节目。我们应当注意到,它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这种新的新闻节目形式,不仅延续了民生新闻“新闻的主角是平民、新闻的视点是平民”的成功关键和精髓所在,更胜在精确的受众分析和定位。方言新闻节目摒弃了争取所有受众的策略,转而锁定特定的受众,用方言这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消解电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将节目观众定位在本土化、小众化、平民化,从而成为…  相似文献   

9.
如今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出现了主持人以地方方言的形式来播报新闻的现象,像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一夜之间,方言仿佛成了保证收视率的“圣言”。  相似文献   

10.
付阳 《新闻世界》2014,(3):70-71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中国各地电视方言新闻节目近年来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对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发展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方言说新闻 不是用新闻说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磊 《视听界》2005,(4):88-89
随着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广州电视台的《日日新闻睇》、上海电台的《谈天说地阿富根》等一批方言新闻节目的纷纷亮相,方言新闻终于成为一种荧屏新闻的热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都市电视频道节目中地域新闻出现了多元化的表述方式,其中方言新闻的兴起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致,“雾都夜话”、“阿六头说新闻”等作为地域新闻节目的表达方式也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张昊 《新闻三昧》2006,(1):84-85
纵观近期电视新闻节目,地方电视台方言新闻成为时下亮点。仅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开播《阿六头说新闻》后,多家电视台纷纷效仿,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无锡台《阿福聊斋》、南通电视台《总而言之》、绍兴台《师爷说新闻》、苏州《天天山海经》、《苏阿姨谈家常》、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都是此类方言新闻节目,除此之外,四川、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不少城市电视台也都开办了方言新闻节目,而且收视率极高。  相似文献   

14.
屏幕上,主持人穿着一件简单的T恤衫,有时还会拿着一把纸扇,用着受众熟悉的当地"土话",对这个城市里发生的家长里短进行点评,看了让人不自觉的亲近。打开地方台,此类方言新闻节目随处可见。作为民生新闻的一部分,方言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草根文化的气息,主持人用地方观众耳熟能详的方言评述民生,以轻松调侃的方式披露新闻,以平民视点对新闻加以简要评论,简单朴素的话语中透露出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和处世哲理。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这类节目也暴露出了不少缺点和不足,如何应对瓶颈,使其走得更远,也成为新闻人应该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普通话的全面普及,使得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大同小异,而方言类的新闻节目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利用方言对该地区的生活进行传递和解读,通过独特的平民化优势脱颖而出。这类节目富含浓郁的地域特色,颇受大众青睐,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予以丰富。现如今,方言类新闻节目逐渐在诸多地方电视台中涌现。为此,本文主要围绕当下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展开研究,进而推动方言类新闻节目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方言播报新闻高收视率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方言播报新闻节目因收视率较高,各地方电台竞相效仿。本文就其高收视率冷静思考的角度, 从收视率本身遭遇的质疑、方言播报存在的问题和实现新闻本土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更加贴近群众,更加适应本地居民生活的语言表达,但是随着各大电视台收视率竞争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开展,这种方言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呈现低俗化、小众化、地域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方言的运用是桥还是墙,得到了众多媒体专家和学者的注意与研究。本文首先探究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出现的动因,继而分析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的特征,再具体的分析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桥”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墙”的作用,从而对如何改革方言广播电视节目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倪沫 《东南传播》2010,(1):69-70
方言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领域内植根于市民阶层、符合市井闾巷趣味的“俗文本”。它借鉴了传统的曲艺模式,通过话本式的新闻文本、书台表演式的新闻播报方式、说书人式的新闻叙事者、书场式的新闻叙事格局、书场式的新闻播报场域,进行细腻琐碎的市井言说和苦口婆心的道德劝诫,与传统新闻节目相比,显得新鲜粗鄙、生动泼辣,在文化自足、生活悠闲的城市尤其受追捧。方言新闻是地方台综合新闻分众化传播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最近,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中,方言类新闻节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播出,但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引起了关于用方言和普通话播报新闻节目的大讨论,争议异常激烈.笔者认为,方言类新闻节目受到欢迎,自有其市场规律,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方言类还是普通话类节目,只有真正贴近百姓,深受百姓欢迎的节目,才是好节目.  相似文献   

20.
陈小丽 《新闻前哨》2010,(7):101-102
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方言播报方式不仅成为各地民生新闻本土化策略的创新,更是受到当地广大老百姓的热捧,收视率直线上升,达到火爆的程度让人刮目相看。不过,方言民生新闻节目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