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儿童对于新课程观是通过自身反思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搭建起的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认识。教师和学生都不是课程目标单一的实现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要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经验,而不是过度看重学生学习成果,要从课程的开展方式出发,教学要注重学生对于课堂的理解、感受、参与、探究和创造。学生的学习是个体的进步,需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思维认知方式,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初中生深度学习现状、应用微项目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微项目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方法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与讨论,旨在促进学生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可以进入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由主体内部建构的,它强调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知识的社会协商和社会实践参与过程,而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则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基于情境认知的教学更强调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活动设计的提供。以“无穷集合的比较”为例来观察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研究表明只有巩固了的知识才是完备的抽象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创建新的数学建构。  相似文献   

3.
基本化学观念就是指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实验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的集合,高中学生会根据自身化学学习经验、化学知识储备、化学学科素养形成的基本化学观念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在化学基本观念的视域下,高中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课程,深入理解化学知识,且形成总观性认知,具体体现为学生主动运用化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一般情况下,化学基本观念可以细化分为元素观、微粒观、物质观、变化观、化学价值观。在鲁科版"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可以充分利用基础知识、实验活动,引进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与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交流、分析、思考、判断与实践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走向深入,课堂中具备了真实情境、多样化学习活动、驱动性问题等要素后,我们将走向何方,我们将追求什么?作者认为,我们将追求学生认知方式的变化,学生认知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设计多样化学习活动、设计驱动问题的核心宗旨,是对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推动学生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是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文献述评、案例分析与课堂观察,以促进情感深度参与、行为深度参与和认知深度参与为目标建构了指向深度学习的"三维度十六方面"的混合式教学策略体系,并开展为期一个学期教学实证.随后,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对学习态度数据、学习行为数据以及学习认知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互动课程是在“支架式学习”理论和学生认知的“临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利用由计算机和互联网构建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学习软件,开展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新型课程。互动课程通过互动的多媒体活动程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活动的支架,使学生能够进行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并投入到高级的思考和问题解决活动中去。在互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运用认知的支架来促进复杂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花月明 《成才之路》2013,(31):36-37
教师要从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需要、自由发展、合作探究以及归因期望等方面的认知需要出发,重视教学策略的优化运用,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际运用效果。基于学生主体学习认知需要基础上的策略实施,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运用能力和积极学习情感态度具有指导价值意义,可以满足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8.
正澳大利亚课程评估机构(ACARA)致力于为所有澳大利亚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对进入学校的学生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学校课程具有挑战性,而且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提出个体的学习需求。教师基于学生的兴趣、特长、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来发展教学项目,并满足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身体的、社会的和美的需求。因此,澳大利亚的课程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种多样化可以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到澳大利亚的课程学习中来,为澳大利亚国家立体设计的课程提出建议,从而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从学习认知理论入手,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课程观为基础,结合学生知识习得的实际以及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学习范式转换的必要性。同时阐述了学习范式转换的核心应该是从简单的知识行为走向自主行为,并提出了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有些教师把操作学习仅仅局限在让学生剪剪、拼拼等活动上,这种"问题由教师提出,操作、思维的路线由教师操纵"的参与实质上是被动的、单纯的行为参与。单纯的行为参与带给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表面化的。数学课堂应引领学生由单纯的行为参与走向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4):1-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理念,将活动观视作主题语境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基础。本文剖析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阐述其指导意义,并整合课程六要素,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践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活动、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以及超越语篇的创新实践类活动,旨在让课堂转变成学生互动探究的平台,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促进语言技能和能力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学生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自身反思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搭建的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认识。教师和学生都不是课程目标单一的实现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要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经验,而不是过度看重学生学习成果;要从课程的开展方式出发,教学要注重学生对于课堂的理解、感受、参与、探究和创造。学生的学习是个体的进步,需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思维认知方式,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初中生深度学习现状、深度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方法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与讨论,旨在促进学生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3.
在PISA2015科学素养的测试中,我国学生在科学整体认知、科学能力、科学知识、科学内容等认知维度多个层面的表现上,男生整体优于女生。同时,在与科学相关的非认知背景调查中,男生在乐意学习科学、科学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活动三个变量上的表现亦明显优于女生。基于我国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认知和非认知层面上的性别差异,为缩小或消除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性别差异,在科学课程编制中,需要凸显科学知识选择的公正性以消除课程内容的性别偏见;在学校课程建设中,需要彰显学校课程的适应性以增强学校课程的性别适应;在教师课程实施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保持课程实施的性别敏感。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会根据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观。下面,我想着重从实行开放性教学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看法。一、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提供的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动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万娴 《江苏教育》2023,(40):23-27
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学思结合、用创为本,倡导教师从学的角度设计学习活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的问题链可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迭代和思维发展。在教学中,为了提升问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深刻性,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分析语篇类型,关注思维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实现核心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芝 《科幻画报》2023,(2):261-26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反映了知识的运用。同时这门课程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相似文献   

17.
宋静静 《考试周刊》2014,(28):101-102
英语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决定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从分析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因素入手,分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新课程标准提倡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构建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认为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操作时,尝试把"代表发言制"应用于课堂活动中,可以解决学生开口难的问题。目的是依靠制度管理,有效控制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同时提供给每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平台和机会。  相似文献   

18.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思考、探索和创新。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在遵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体验独特性和稳定性基础上,推动着学习方式新变革。微课程下学习认知方式的改变,表现在从"秩序化"走向"碎片化"的文本呈现、由"客观"趋于"具身"的学习体验、由"静"迈向"动"的认知过程。微课程下学习环境的建构,则包括数字化时空的形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进化和数字化学习文化的创造。微课程下学习形式的开展,需要搭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倡导"深度介入"的学习参与和营造快乐积极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20.
周建莲 《成才之路》2009,(12):55-56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课程应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倡导“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