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社会的重要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民生思想,着眼于新的实际,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生观。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本指导思想、理想归宿、基本目标、行为主体、法制保障。研究和学习十六大以来党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生”是个极具温暖和关怀精神语义的词汇,溯古至今,民生问题始终是关乎政权兴亡、社会兴衰的重大问题。在近代中国,孙中山先生就民生问题提出了民生主义的思想,他是践行现代民生思想的先行者,立国富民是他的心愿。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前瞻性,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民生是基于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两方面有机统一的概念。生态民生理念内涵在于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看作是环境保护,还是一项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民生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化中国化、具体化过程中,涌现出来了生态民生的创新实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就是以民为主,重视民生的政治主张.不管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还是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都把民生放到了一个关系国家安危的地位.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突出,我们更应该看到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民生思想的重要当代意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王馨 《文教资料》2008,(13):66-68
从孙中山先生的民生观看后中国的民生问题.民生连着国运,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关注民生的阶段.关注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自觉,深植中华传统民生思想之中,受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影响,并在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指导下形成。党的民生自觉为民族解放赢得动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奠定物质基础,为人民富裕提供保障,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民生自觉在历史与现实中形成共识:重视民生是共产党性质的最好体现,"三农"问题是民生工作一以贯之的重中之重,民生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现代化追求中,以民生问题为核心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并在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正确认识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的特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长远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在乎、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否能够实现的问题。本文结合习近平民生思想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传统民生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在民生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浅谈习近平民生观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7,(2):19-23
民生是一个国家发展中必须抓好抓落实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党为人民谋福利的方式。邓小平一生关注民生问题,特别是认识到改善农村民生的必要性和战略性作用。他关心广大农民生活状况,在多个场合对农村民生建设进行了许多相关的指导性论述,并结合农村的现实情况,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丰富的农村民生思想,指导农村民生事业的建设,也对当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民生理论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民生不仅可以指需要具体解决的民生问题,还可以理解为国家治国方略.对于民众来说,民生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不仅为当代人所享有,而且应当为子孙后代享有.在制度层面上,民生应当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在保障方式上,应当以统筹协调长远目标与解决当前民生问题、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等各种关系为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一直把"改善民生,谋求民众的幸福"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他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达实业、发展现代农业等民生主张。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现代启示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利益分配必须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民生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民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民生理论体系建构,始于孙中山.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以民生为本,使民生建设突飞猛进,民生改善前所未有,既实现了孙中山的民生夙愿,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民生观,这是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由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民生问题存在差别,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民生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探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轨迹,分析其内涵,把握其特色,对深刻理解党的宗旨,解决当代日益凸现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生是人民生存发展的整体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一书,以"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为主题,通过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与实践基础、发展创新与内涵、现实指向与价值,尝试回答了特色民生理论"是什么""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是怎样的科学体系""有着怎样的现实要求""凸显怎样的时代价值"等基本问题;反映了其理论发展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凸显了思想研究整体性与独立性的统一,突出了人民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既做到了视野开阔、内容厚重和与时俱进,又兼具知识丰富、问题鲜明和可读性强的特点,可谓一部关于中国特色民生思想的简明"百科"。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不等同于衣、食、住、行等具体问题,民生与政治文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民生问题决定政治文明的性质、方向和目的,政治文明为改善民生提供政治制度保障,政治文明赋予当代民生问题的政治性质。广西地处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民生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但是,改善民生不能忽视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广西政治文明建设对于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生,为民谋利,民生观的思想贯穿中国共产党的始终,过去重视,今天重视,将来民生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首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以民为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将民生、民本思想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带领下,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并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其成就和特点。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坚持认为民生问题既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又是革命斗争的目标。这一时期的民生思想是以民生和革命关系为基点。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建设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思考转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问题上,其民生思想是以建设与民生关系为基点。当然也必须看到这一时期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了"左"的错误,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现问题后,积极调整纠正了这种失误,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而后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发展进程和民生问题实际,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理论体系,现今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也体现出了党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是一个价值关系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研究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研究,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视角切入;对马克思主义民生实践的研究,可从历史和问题两个视角切入;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可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总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采用问题分析、价值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比较分析等具体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9.
关注民生,是"十二五"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对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经院化、抽象化的现实困境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关注民生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对民生问题进行现实观照,并不断探索改善民生的现实路径,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之间的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十八大以来,党的民生理论包括政治民生、经济民生、文化民生和社会民生等。政治民生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民生的目标是不以GDP论英雄,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实现科学发展;文化民生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民生的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