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美国每三名高中毕业生中就有一名在高中阶段便已选修了大学水平的AP课程。AP课程自1955-1956学年设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美国高中有60%已经开设AP课程。尤其是近年来,AP课程的发展迅猛,选修的学生数量显著增长(许多科目近五年来增长两三倍),成绩合格者所占比例也大幅上升,令联邦政府和全美上下大为振奋。AP课程的开设反映了美国教育重视个性与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鲜明特征,凸显了美国教育"追求卓越"的基本精神和加快优秀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教师报》报道,6月初,美国权威杂志《新闻周刊》公布了美国“最佳高中100所”名单,这次评选的唯一指标是AP和IB考试在学校的普及程度。AP(Advanced Placement)即“跳级生课程”(一译先修课程),原是美国高中专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大学本科课程。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教师报》报道,6月初,美国权威杂志《新闻周刊》公布了美国“最佳高中100所”名单,这次评选的唯一指标是AP和IB考试在学校的普及程度。 AP(Advanced Placement)即“跳级生课程”(一译先修课程),原是美国高中专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大学本科课程。选修  相似文献   

4.
徐晶晶 《上海教育》2013,(13):40-41
随着IB课程、AP课程、A-Level课程、BC课程等日渐升温,普通高中面向境内学生引进和开设国际课程,己成为近年来高中发展的热点。而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家长眼中,上了国际课程班,就意味着孩子可以顺理成章地考入国外名牌大学,实现本科出国留学的梦想。对于高中来说,在国际课程满足"留学热"的社会需求背后,其真正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5.
美国AP课程和IB课程让高中生提前学习大学基础课程,并通过考试获得学分,进而在升入大学后可以免修相关课程。AP课程和IB课程是美国推进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但是二者又存在着许多差异,各具特色。对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和IB课程的探讨,可为我国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更好衔接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美国高中AP课程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成功的"放任"教育模式中,高中开设的大学选修课程--AP课程是使美国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介绍了AP课程的发展过程和实施特点,并阐述了AP课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相似文献   

7.
1 引言IB 和 AP 作为目前欧美较为流行的课程体系和考试,引发了国人较多的关注.国内一些双语或国际学校也纷纷开设这两类课程以培养能与国外大学教育接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本文将初步探讨 IB 数学(高水平)和 AP 微积分的异同点,以期更好地了解这  相似文献   

8.
IB和AP作为目前欧美较为流行的课程体系和考试,引发了国人较多的关注。国内一些双语或国际学校也纷纷开设这两类课程以培养能与国外大学教育接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本文将初步探讨IB数学(高水平)和AP微积分的异同点,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两类课程体系,拓展我们的国际视野并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AP课程是美国与加拿大大学课程中可提前放在高中学习的课程。AP是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美国的高中课程。AP课程经过50年的发展,现覆盖22个门类,共37个学科。AP课程已在美国15000多所高中普遍开设,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的近3600所大学承认AP学分为其入学参考标准,其中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让学生有提前接触大学课程的机会,避免了高中和大学初级阶段课程的重复。由于美国大学已经普遍把学生在AP考试中的表现作为衡  相似文献   

10.
课程多样化是近年来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而美国高中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对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核心课程的门类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高中课程多样化的设置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根据个人发展兴趣进行选择;课程特色鲜明,有助于彰显学校的教育理念;开设大量AP课程,有助于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的衔接;开设科技实验课程和自主研究课程,有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is design experiment in prayer education for Jewish students was motivated by a current educational concern: educating for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Educators are tasked with formally nurturing spirituality (Wright 2001). It is known that attitude to religious observance may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Hyde 1963), thus attitude to prayer needs attention.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prayer understanding reach beyond religious practice itself, to encompass issues of faith, identity,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Sigel 2009). He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a tefillah (prayer and its understanding) cours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 pr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