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她和他的婚姻“跟临死的人喘口气般艰难”——他是个“瘫子”,他家被村里人唤作“地主宅子”。 父亲早逝,她9岁开始给“瘫子”家放牛,13岁做了童养媳。成了她丈夫的“瘫子”,是熟悉的陌生人。 她从没想过与他培养感情。离婚?想都不敢想。这个后来成为日常的词汇,在1949年前如同“火星文”般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2.
白荧 《新闻窗》2005,(6):43-43
一次,在和一个朋友交谈时他问道:在这个以“读图”为主的时代里,你们创造“图”的人,尤其是生产影像的摄影记者读书吗?读些什么书?  相似文献   

3.
1971年初秋,32岁的优秀飞行员康庭梓照例执行了一次让他感到很光荣的专机任务,却没有想到,这一次任务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那架256号三叉戟及机上9个人,一直被笼罩在历史的聚光灯下,而被遗留下来的5名机组人员的命运,却长期被遮蔽。  相似文献   

4.
网络这东西     
我是个实在人,挺怕什幺“时空隧道”和“虚拟人生”,觉得那是大话.最起码不可思议,然而,随着一张张大网铺天盖地向你套来,你也就老老实实被人网络住了,怕也是他,不怕也是他,你是无法离开“时空隧道”与“虚拟社会”了,网络世界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现在好多号称“新新人类”的人,竟然天天活在“隧道”或“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据说还有滋有味,面对这些人和由这些人想成的“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个拥有14岁心理的19岁的少年,也许他有一些被惯坏了。他需要长大”  相似文献   

6.
杨庆武 《新闻窗》2007,(2):12-13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学界泰斗、北大教授季老这番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窦唯确实是被“娱乐”玩死的。他本该顺理成章地被人遗忘,但不幸的是他的娱乐性还在,这个东西把他强行拉回了人们的视野。[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某综合仓库政委李庆年,被人们誉为“分部一支笔”。李庆年这个名字在报刊上没少看到。没见到他本人之前,原以为他是个专业作家,没想到他就在离自己单位不到20公里的一个仓库担任政委。崇敬之余,采访他的念头终于再也无法控制了,于是,经同办公室陈干事的引见,见到了这位令我崇敬已久的人。初见李庆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特别是满脸胡老子,让人感到他一副老相,与他那文风以及被人称作为“分部一支笔”的绰号怎么也对不上。然而,当翻开李政委的那几棍子剪报册以及那提获奖证书和那即将出…  相似文献   

9.
档案工作与自信心冯舫女想起这个题目,是因为以前碰到的一些事。春节回家,被人间及工作单位,当得到的回答是“档案局”时,对方吃惊他说:“你怎么会到那里工作?”言外之意,颇为惋惜。回来后与人谈及此事,有一人竟深有感触。他也是新到档案系统的。他苦恼他说:“我...  相似文献   

10.
:李惊涛正在主持《傻瓜看世界》因为爱管闲事,他被人连捅4刀,住进了医院;表侄儿到医院看他,因曾参与盗窃又被他打110报了警。襄樊人都知道他,说到他的名字,人们往往会冠上一个定语:“傻瓜”记者。他一个人做“傻瓜”还不够,最近又成立了“傻瓜协会”……2002年10月30日,“傻瓜记者”李惊涛又做客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节目: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英雄梦,在少年李惊涛的心中曾一度泯灭1976年4月,李惊涛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赵焱在一家集体企业上班,父亲李叔德热爱文学,因“爱管…  相似文献   

11.
一米 《出版参考》2005,(10S):39-39
卡斯特罗是神秘的。标志性的大胡子、橄榄绿军装,鹰鹫似锐利的眼神。在西方人眼中,他是个“暴君”、“独裁者”。在更多人看来,他是一个英雄,他让美中情局和反古分子的638次暗杀行动成为泡影;他有着12届连任的政治经历;他将近80岁,精力依然充沛,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相似文献   

12.
祸从天降.无辜青年顿成“杀人恶魔”。秦艳红今年32岁,6年前,他因涉嫌杀人被警方批捕,随后被法院判处死刑.然而,在看守所羁押4年后,他并没有走上刑场,而是被安然无恙地送回了家。  相似文献   

13.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提到他,就想起典故“孔融让梨”,4岁就知道把大个儿的梨子让给别人,客人笑称他为神童。实际上,孔融也是个义士。怎么说呢?在他16岁的时候,为了挽救被朝廷宦官迫害的张俭,他与哥哥孔褒争相牺牲生命。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闻名。  相似文献   

14.
金珠 《视听界》2006,(5):111-111
相关资讯网络通缉令误伤无辜事主状告“天涯”在一起“网络通缉令”事件中,湖南人章甫(化名)成为了不幸者。由于在“天涯杂谈”上被网友误当做被通缉者,他的手机和家庭住址被公布在网络上,甚至连8岁女儿是领养的隐私也被人公布。从此,他接到了大量骚扰电话,生活受到干扰。由于找不到发布隐私的网友,愤怒的章甫把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面简称“天涯公司”)告上了法庭。“天涯公司”法务部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对于此案没有任何评论。据悉,这是“天涯”首次因“通缉令”纠纷而成为被告。从“虐猫事件”到“流氓外教”日前,一篇“上海教授博…  相似文献   

15.
三年前,美国弗罗里达州的41岁男子本杰明·史密斯被捕,原因仅仅是他将车停在一家拥有Wi-Fi宽带的家庭旁边,用自己的笔记本“蹭网”。他的被捕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觉得他在未告知此家庭的前提下使用了其“财产”,是个名副其实的“窃贼”,但更多的人认为他并没有犯任何错误,因为他并不是黑客,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副作用——除非你坚持“凿壁偷光”也应收费。  相似文献   

16.
他的视力仅有0.01.几近失明。写字不得不整张脸“趴”在稿纸上,可他却一笔一笔写出了长达28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终结一个时代的人——溥仪正传》,而且即将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40岁那年,他曾遭遇下岗,但他笔耕不辍,44岁时被《民政之声报》聘为记者……身高不足1.5米的他.绝对是个“小人物”,但他却做出了不少让人们刮目的大事。他的名字叫张骥良——  相似文献   

17.
任悦 《新闻与写作》2007,(2):0002-I0003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罗伯特·卡帕对自己战地摄影工作的经典诠释,如今这句名言已经家喻户晓,尤其是对摄影记者来说,如果他们的照片缺乏现场感,那么必须参照这句话来找一找毛病。卡帕生于匈牙利,原名叫做安德烈·弗列德曼,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1933年当这个20岁的小伙子只身闯巴黎的时候,女朋友帮他杜撰了“罗伯特·卡帕”这个名字,宣称这是一个著名的大牌摄影师,高价兜售大师的独家照片,并且真的在媒体掀起了一个卡帕热。如今,弗列德曼这个真名已经被人忘记。罗伯特·卡帕倒真的成为一个伟大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海南档案》2007,(3):48-48
“文革”伊始,德高望重的他陷入了非人的境地。批斗无数,每天还要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厕所。1969年,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移居”咸宁后,没有组织归属,他光搬家就达6次之多。由区委阴暗的阁楼,搬进小学的泥巴房教室,再被打发到偏僻的乡村医务所……而他每天的任务则是看守菜园子,做猪倌。当时他已经67岁,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8,(13):41
他被同事称为“工作狂”、“理想主义者”。38岁时他获得了中国记者的最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他在工作上不竭奋斗的动力是什么?请看《张亮:常立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除衣、食、住、行之外,阅读也应该成为或说是正在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阅读”是以吸收为前提的生活方式。一个人通过阅读书刊汲取科技的、化的、精神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于工作对象,取得工作业绩。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越多越高,他的素质相应就会越高,他的业绩相应就越充分,他对综合国力的贡献也就越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