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有多动症的孩子是令人头痛的,许多家长也为此苦恼。在许多教师和家长眼里,多动症是一种病、一种学习障碍,甚至要通过药物治疗才会改变。由于我的孩子在上中小学时也被划归到有多动症问题的儿童中,所以在相当一段时期我都认为孩子有严重的多动症,还带孩子去专门的医院就诊,购买了相应的药品。无独有偶,我的一位同事刘大夫的儿子也有如此经历,母子俩经受了许多想象不到的磨难,能想到的办法和可能有用的药品都用过了。她的孩子在被认为是多动症后也去医院开了药,每当临近考试时,她都给孩子吃药,作为大夫,她知道开的药多是镇…  相似文献   

2.
孩子患病后,大多需要吃药打针方能痊愈。给孩子用药是件很重要的事,在这里给家长提几个给孩子用药需注意的问题。1、亚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地绘孩子用药。儿童用药的特点为:各年龄组的孩子用药剂量是不一样的,且适用药的种类亦各异。医生将根据孩子的病情、体重和药物的特性来确定用药的种类、次数和药量。  相似文献   

3.
孩子一生病,大人就心焦。打针输液太受罪,病不严重时,家长会选择按照医嘱在家给孩子吃药。但年轻的父母常常为孩子不肯吃药而苦恼,孩子吃药时经常哭闹,就算给灌进去,还是会吐出来,有时候连奶和饭也会跟着一块吐出来。难怪不少家长宁愿让医生给孩子打针也不愿意给孩子喂药。以下是有经验的妈妈常用的几种喂药万法,我们一起来听听她们怎么说吧。  相似文献   

4.
咨询台     
孩子生病,打针是不是比吃药效果更好?林枫小儿生病,口服用药是常用的途径,安全、经济、方便是其最大优点。常用的口服药物剂型有药水、中药汤剂、药片、胶囊和药面。药物口服后,少数在胃部吸收,大部分在小肠吸收,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包括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全身各部位的疾病大都可用口服途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炎和痢疾,口服治疗效果好,一些止咳、化痰药也大都是口服。打针,即注射给药,包括皮下、皮内、肌肉和静脉注射几种方式,药物到达血液的速度以静脉注射最快,肌肉注射次之,皮下注射较缓…  相似文献   

5.
孩子感冒、咳嗽、发高烧,又怕打针、吃药。喂药成为很多妈妈与孩子的一场“持久战”。有时候,辛辛苦苦煎好的药,吐掉和漾翻的比吃进去的还多;而给孩子打针则称得上是一场“肉搏战”了,孩子又蹬又嚎,几个大人按头摁脚,在医院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以下四个办法,是妈妈们从自身的育儿经验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你在应用时,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综合运用。如平时给孩子讲“小猫生病”的故事,吃药、打针前用“先声表扬”法,吃药过程中,如果孩子磨蹭,用“选择”法等。打针的时候,如果孩子哭,建议对他说“就好了,妈妈揉揉”,而不宜制止他哭。平时,不要拿打针、吃药、送医院吓唬他。否则,会自讨苦吃。育儿是一项甜蜜而又充满挑战的工程。如果你有什么高招,也请和妈妈们分享,好吗?当然啦,如果你有什么育儿烦恼,也请来信求助,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6.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胆小、退缩、不合群等性格障碍而头疼。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等,但收效甚微,还可能造成某些后遗症;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又打又骂,伤害了孩子的身心。经过科学家的大量临床心理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是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统合的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孩子生了病,必须吃药、打针。但孩子不肯吃药、打针怎么办?——家长××家长:家长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吃药、打针。尽管孩子强烈反抗吃药、打针,你必须态度坚决,不要因心疼而迁就。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吃药、打针的道理。你可以告诉他,人总会生病的,生病并不可怕,只要听医生的话,坚持吃药、打针,就会  相似文献   

8.
雪儿 《家长》2003,(11)
许多家长由于溺爱孩子,把孩子给宠坏了。你在养育孩子时,应该怎样避免宠坏他呢?  相似文献   

9.
雪儿 《家长》2003,(12)
许多家长由于溺爱孩子,把孩子给宠坏了。你在养育孩子时,应该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到位了,就会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唱响德育教育的“同一首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教育,有意无意的陷入教育误区。譬如好哭好闹是小孩子的天性,孩子一耍赖,家长就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就吓唬孩子:“再哭,再哭喊医生来打针”。孩子知道打针的滋味,不敢再哭闹了。但是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埋下了“怕医生怕打针”的病根。春天来了,学校为了预防传染病,决定对幼儿注射脑膜炎、腮腺炎疫苗。为了更好的配合医生打针,幼儿园老师鼓励儿童:“打针不疼,比比…  相似文献   

11.
孩子生病,家长那份急,那份担心、嘀咕,真比他们自己生病还难受。其实,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可以促进病儿的康复,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家长的某些心态,诸如:只信大医院,而舍近求远;只信打针、吃药,轻视护理;盲目用“平安药”、“补药”、“营养药”,以求增强孩子的体质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儿的康复,不利于孩子摆脱孱弱的体质。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到位了,就会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唱响德育教育的“同一首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教育,有意无意的陷入教育误区。譬如好哭好闹是小孩子的天性,孩子一耍赖,家长就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就吓唬孩子:“再哭,再哭喊医生来打针”。孩子知道打针的滋味,不敢再哭闹了。但是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埋下了“怕医生怕打针”的病根。春天来了,学校为了预防传染病,决定对幼儿注射脑膜炎、腮腺炎疫苗。为了更好的配合医生打针,幼儿园老师鼓励儿童:“打针不疼,比比看谁最勇敢”。孩子有心病,就不相信老师的话,结果医生还没有开始打针,教室就哭成了一片。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生病后,服药是件难事。许多家长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不愿喂孩子吃药,这是不对的。那么,怎样正确地给婴幼儿喂药呢? 1.喂药前一定要先查看药名和剂量。 2.水剂要先摇一下,摇匀后再喂。给3岁以下的婴儿喂片剂,要先将片剂研成细粉状,或溶化在温水中;给3岁  相似文献   

14.
一、设计意图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生病后最头疼的是让孩子吃药打针了,他们嫌药苦、怕针痛,好说歹说都无济无事。若依孩子又解决不了问题,逼孩子吧又让孩子苦上加苦,真是愁煞了父母。  相似文献   

15.
一、设计意图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生病后最头疼的是让孩子吃药打针了,他们嫌药苦、怕针痛,好说歹说都无济无事.若依孩子又解决不了问题,逼孩子吧又让孩子苦上加苦,真是愁煞了父母.  相似文献   

16.
乔建中 《早期教育》2004,(10):32-33
婴幼儿生病是一件令家长感到头疼的事情。令家长感到头疼的不仅是疾病本身及治疗问题,这期间孩子的哭闹、害怕上医院、害怕打针和变得越来越娇气等一系列的情绪行为问题,常令家长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婴幼儿患病后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医院的儿科,面对着穿白大褂的医生,有的孩子号啕大哭,有的孩子东躲西藏,还有的孩子磨磨蹭蹭,不想让医生给看病。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孩子害怕见医生。孩子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偏偏他又不配合,让家长十分着急。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先要弄清孩子为什么害怕见医生。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孩子害怕见陌生人。3岁以下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失去了安全感,会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而医生显然是陌生人,因而孩子会害怕。二是孩子怕打针。首先,医生打针时,孩子会觉得很疼,这是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所以,那些已经打过针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咳嗽是小儿患病的常见症状,有些家长在孩子咳嗽时随便找些药给孩子吃,这不仅不利于治疗,有时还适得其反,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常见用药错误有以下几种:1.一咳嗽就吃药。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咳嗽,就急着看病找药。实际上,咳嗽有清洁呼吸道使其保持通畅的作用。通过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排出体外,减少呼吸道内病菌数量。如果咳嗽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无须吃药。有些人喜欢用抗生素,但急性咳嗽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盲目使用抗生素没有多少疗效。2.上次吃的药这次接着用。有的家长当孩子咳嗽时,给孩子吃上一次医生开的某…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2008,(11):43-43
感冒是每个孩子成长中都会经历的。有的家长将成人药给孩子用,这是常见误区。由于孩子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不但存在剂量上的差别,而且有的药还是孩子禁用的。比如说感冒通,会导致孩子血尿和肾功能损害。此外,像银翘片、康必得等也尽量不要给小孩子使用。孩子有专门的感冒药。家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相似文献   

20.
我家大院有个四岁男孩生性调皮,家长经常用吃药打针来恐吓他。时间一长,孩子见了医生就特别害怕,对吃药打针也格外恐惧。一次,孩子发高烧,医生给他打针,他死活不肯,看见医生把针具拿出来,他竟吓昏了过去。至于吃药,每次都是大人捏着鼻子硬灌进去,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