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叙事德育有助于道德教育回归自由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即增进学生对道德、对人和生命的理解;叙事德育通过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能够训练学生换位思考的道德思维品质;叙事德育通过形成积极的道德舆论而增强学校德育的效果,其过程中体现出的宽容、民主、平等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会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2.
德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既可能源于道德行动能力的不足,也可能因为对道德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亦或两方面均在其中.根据道德行动能力与道德思维能力问题表现程度的不同,可将"德育实效性缺失"进一步划分为德育无效、德育低效、德育虚效以及德育反效四种类型.具体剖析四者的内涵和德育中的表现,实现德育从无效到有效、从低效到高效、从虚效到真效、从反效到正效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寻找德育与学生的契合点,在具体行动中开展和深入德育,逐渐实现道德内化,重视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对道德规范、道德现象的独立批判对德性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批判力的形成,是个体提升自我的道德教育水平,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道德品质的自觉性前提.然而在我们的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其结果引起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失落,德育的导向作用被削弱,个体的道德智慧难以生长.长期以来,文化传统中权威至上的思维模式、泛政治化的德育学科设置、教师责任意识的薄弱和专业化素质不足等因素,造成了道德批判力在大学德育中的缺失.从当前现实的实际需要,大学德育应该明确道德批判力培养的意义,创设有利于道德批判力形成的育德环境,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成熟的道德批判力,从而能够正确地去应对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确立德育工作的核心理念1.主体理念德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 ,不仅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同时也要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 ,德育的主体应是学生 ,学校德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着眼于解决、满足、引导、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现代学校德育应承认和接受学生的差异 ,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判断、自我抉择 ,使学生通过不断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选择 ,形成和发展道德的认知力 ,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现代学校德育的功能就在于创造条件 ,为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体验、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5.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6.
主体参与型德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活动,提高认识,养成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约束能力、道德认知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在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我和情绪体验在个体发展和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认知因素对道德自我的影响,较为忽视情绪因素对道德自我的影响.情绪心理学和品德心理学的新近研究表明,情绪体验对学生的道德自我认知、道德自我情感和道德自我调控具有重要影响.这对于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实践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浅究科尔伯格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引导学生正确道德判断、实际践行和学生内省三个渐进途径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李伟言 《教育科学》2005,21(1):34-37
本文以道德类型学的视角对德育价值取向进行前提性的反思。指出在道德层次论的前提预设下,德育在价值目标上逻辑地走向“乌托邦”,引发灌输和学生的道德反叛;德育功能错位,整体教育功能失调;通过批判和借鉴道德类型学的有关理论、考察道德的实存状态和伦理学的理论构成、立足于道德不同的内涵、功能、作用领域、价值取向,将道德分为圣德和常德两种类型。认为德育价值取向定位应以常德为本位,避免某种终极性的道德价值传授,不能要求学生成为道德楷模;德育要改变“建构学生意义世界”的价值期许,担当起应有的职责;鼓励学生的道德热情和基于自愿的道德作为。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对我国国民教育需要"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开展德育活动是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自我育德、自主成长。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深挖活动中的德育资源和活动背后的教育意义,以积极向上、鲜明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11.
张海峡 《甘肃教育》2021,(3):140-14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塑造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为目标,注重品德、行为、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德育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正确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道德,引领学生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全面和谐成长影响重大。本文就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的渗透情况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学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也就成了德育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位一体,矛盾统一的综合过程。因此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取道德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道德知识内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欧美以及新加坡等地的公民道德教育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公民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策略,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感、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判断双重理论中的社会直觉模型和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接着分析了美国在线网络德育的主要策略,引用美国学生的网络德育信息作品对公民道德价值观支配的行为进行推理、反思和检视;最后提出用证据进行道德推理可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从而促进道德进步,树立公民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成平 《中国德育》2008,(1):59-62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就是要将德育“寓于”“融入”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还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德育的切入点、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形态、研究渗透在教学中的道德影响,而且,教师要注重自我人格修养,强化人格魅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发挥道德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分化、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华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遭到了现实的无情冲击,道德信仰处于一种失范状态,学校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德育价值理念与道德选择的冲突,中学功利性考量中个体的冷漠和"孤独",德育偏重工具性使个体渐失"自我",学校德育走向"虚无主义",这些现实使中学德育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治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树立学生法治观念的重点课程。初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心性活泼,容易冲动,对事物的分析和认识不全面,所以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将德育融入初中道德法治与教学活动中,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素养。  相似文献   

17.
德育想象力是指德育工作者帮助个体运用道德想象力理解自我、他人与情境,对所面对的道德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道德判断的一种能力。其实现了道德关系维度中从“人我”到“我我”之间的演变,让儿童“预见”他人感受的同时,从情感与行动上给予对方关怀和回应,使异质者“共生共融”。基于德育想象力,教育者应培育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增强儿童的直面痛苦力,触发儿童的情感融通点,以丰富活动、具身感悟、自我澄清的方式来引领儿童经历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德育强调德育的功能在于维护集体利益,将规范性与约束性视为道德的真正本质,重视的是如何将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忽视德育对人的个体性、发展性功能,以及道德对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意义。这种观点在片面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否认或贬低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也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生态体验式德育是融生态和体验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德育模式,它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存在的丰富道德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课题组将生态体验式德育模式引入技校生群体,检验生态体验式德育对技校生道德发展的作用。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学生接受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时间越长,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就越高,表明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有力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生态体验式德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程度来提升其道德水平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应用已有知识进行道德分析与判断的基础 ,是个体品德行为的先导。当代各国学校德育普遍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我国学校德育却存在着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忽视。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基点。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高师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现代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育 ,使之具备初步的德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