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解放区文艺奖金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广泛开展的"征文启事"。"征文启事"体现了苏区开展文艺活动的基本情况和过程,同时也承担着苏区意识形态功能,与解放区的文艺奖金制度有着内在联系。解放区的文艺奖金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解放区的文艺奖金活动中,活动组织者的政府性、文艺主题内容上的意识形态性、文艺表现形式的群众性和直观性、文艺评选标准上的政治功利性和通俗性,直接形成了四十年代解放区的大众文艺思潮,这种大众文艺思潮成为解放区文艺奖金制度践行的最终导向。  相似文献   

2.
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抗日文艺事业是同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坚持抗日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过了四个阶段:一、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4月新四军在皖南岩寺集中,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指导,以唤起民众抗日救亡为目的,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开展。二、从1938年5月新四军东进江南,至1941年初皖南事变,主要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组织形式开展。三、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重建到1943年冬,围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伪化和反磨擦,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四、从1943年11月华中局在淮南津浦路东搞文化实验区,到1946年秋解放战争开始,主要是深入贯彻《讲话》精神,从发展民间戏曲入手,使文艺更大众化、更普及。华中抗日文艺的主要特点是:1.贴近抗日的时代脉搏;2.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实践;3.在继承优秀传统文艺基础上发展创新;4.尊重、关怀文艺人才,引导支持文艺创作。产生的影响是:1.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方面,发挥了号角、战鼓的宣传鼓动作用。在揭露敌人、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投枪、匕首的战斗作用;2.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发挥了与各界人士沟通、团结的作用;3.在推动根据地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促进、激励的作用。因此,华中抗日文艺不仅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宣传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揭露和打击敌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战后期,范长江随新四军军部转移动淮南根据地,在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他除了继续抓华中一带新闻工作外,把较多精力投入淮南根据地的化建设和艺运动,在当地掀起轰轰烈烈的群众艺热潮,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了重要贡献,同时还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一批杰出艺人才。  相似文献   

4.
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从此,苏北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中心,领导华中军民大量消灭日伪军,拓展解放区,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对汪伪政权形成直接威胁;击退国民党顽军进攻,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解放战争和全国革命胜利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在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中共各根据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面.而复杂多变的国内局势带来的社会动荡是根据地发展要面临的考验,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各类活动稳固革命政权.通过梳理《解放日报》中相关文献,不难看出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乡村文艺宣传的重视,从组织架构、内容形式、演出安排、方针指导等方面齐头并进,同时...  相似文献   

6.
陈毅是年及不惑方才得有嗣息的。长子生于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取名“昊苏”,昊者,广阔天空之谓也;次子生于淮南新四军军部,取名“丹淮”;三子生于山东解放区。取名“晓鲁”。为子女取名,当然不过是一个标记,可是往往也寄寓着父母的期冀。  相似文献   

7.
文艺活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文艺活动的方向、现状令人堪忧 ,必须对文艺活动进行社会调控 ,使之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8.
丁玲为初创期解放区文艺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一方面大力提倡鲁迅精神,为启蒙思潮开辟文艺空间,并以自己颇有影响的文学创作来引领、推动、参与延安启蒙文艺思潮;一方面通过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形式为新老作家搭建文学创作的平台,对延安文学艺术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同时注重读者意见的吸收,发挥文学对社会的参与功能,令《解放日报》文艺栏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抗战后期,浙西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它是我党当时在全国所拥有的十九个解放区之一——苏浙皖解放区的组成部分.浙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是新四军向浙西敌后进军、取得对敌、伪、顽斗争重大胜利的结果.而它的建立,又推动了浙西抗日斗争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在天目山地区的三次反顽战役,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延安文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艺。作为特定时期的艺术文化,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与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内在联系,美善合一,“乐感”文化观,重朴实美等都潜在地影响着延安文艺的文化价值选择;它是富于革新与创造的“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映照着解放区人民的沸腾生活.展示了崭新的艺术风貌.显示出社会主义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它也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是西北民俗文化的风情与黄土高原文化品格的融汇,延安文艺具有典范的民族化风格。  相似文献   

11.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缉私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苏区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文艺,苏区文艺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和文艺大众化的方针。中央苏区与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的两块革命根据地,两个苏区的文艺无论是理论来源、指导思想、文艺制度,还是题材与体裁、表现手法、创作群体等,都具有同质同源的属性,但由于地域差异、地位差别,两者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中央苏区文艺相较于鄂豫皖苏区文艺,理论体系更加系统,文艺制度更加完善,组织化程度更高,创作队伍更加庞大,人员更加专业,影响更加深远。苏区文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所进行的文艺理论与实践活动,其经验与教训对后来的延安文艺及新中国文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延安学不是以启蒙主义和个性解放为重心的五四新化运动的继续,也并非当代功利主义的“政治学”的源头。延安学是由中国现代社会政治革命孕育和民族解放运动催生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艺,是一种有着相对独立完整的艺术体系和学特质的新的学形态。  相似文献   

14.
历史地评价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需要关注其得以产生的语境。《讲话》中最富有创造性、最能体现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实质,并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上卓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这两个问题的论述。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讲话》成为了新中国文艺运动的“共同纲领”。其基本精神在历史的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俄苏文学艺术对近代中国社会影响的覆盖面不是很大,其地位也很难说是举足轻重。但是它们在中国文艺领域中的表现却相当活跃,相当前卫,相当锐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和艺术宗旨,通过左翼文化运动和延安文艺等社会运作方式或存在形态,主导着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方向,渗透到中国社会大众的思想和意识中,成为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迄今为止仍处处可以看到它们的痕迹、它们的影子、它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北后,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适时实施了从"苏维埃共和国"向"人民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的体制转换。根据新近共产国际解密档案资料和中共有关文献可获知,中共延安政权从苏维埃体制向抗日民主体制的转换,源于共产国际的指示,始于中共中央的决策,成于南京政府的认同。这一体制转换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改制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即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这是历史潮流所向,时势剧变所致。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商业经济的勃兴,艺文兼擅的文人开始大量涌现,并以家族、结社等形式构成集群发展的态势。艺文家族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世家,在有明一代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诸如相城沈氏、长洲文氏、嘉兴项氏等巨族。从全国范围来看,江南地区在艺文家族的产生数量和发展质量上独占鳌头,而西南、东北等地区的艺文家族,在明代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从而与其他地区一起,共同呈现出明代艺文家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出于1940年代特殊的战争政治环境的需要而对五四"人的文学"的调整,它在战争语境下有其合理性。但这种讲求政治功利性的文艺思想不再适合新时代的需要,对当代文学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直到1979年邓小平进行了修正,文学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民族主义”文艺和“战国策派”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相提并论的,被斥之为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流派。研究证明,它们是两个性质迥异的流派。通过对其成员组成、文艺观、时代观以及理论渊源几个方面的辨析表明,“民族主义”文艺派是为国民党政治统制“代言”;“战国策派”文艺则为中国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而“立言”,同时还是实现该派“战时文化反思和重建”主旨的一支重要力量,自觉承担着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