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贵州区域就已出现行政建置。明清时,贵州区域的社会经济急遽发展,贵阳、安顺、遵义、镇远等重要城市在规模和建置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贵州人口密集的城市。贵州建省以来,贵州区域城镇的兴起均与经济、政治、交通重心的出现、设置、转移直接关联。经济中心的形成发展促进了贵州区域城镇化的兴起。贵州城镇兴起的历程,对推进贵州区域城镇化的进程和发展贵州社会经济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开发贵州旅游资源必须突出贵州特色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根本 ,没有特色 ,贵州旅游就不复存在。发展贵州旅游应在突出贵州喀斯特自然山水风光特色、贵州民族文化特色、贵州历史文化特色上狠下功夫。不断借鉴、不断创新、夯实基础 ,贵州旅游就可朝气蓬勃 ,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4.
培育贵州文化自信对于促进贵州文化认同、助推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贵州文化自信建设在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多元文化带来严峻挑战时,应充分依托贵州悠远而独特、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资源及其文化蕴含的优秀精神价值,以强烈的文化使命,通过加强对贵州文化价值内涵的深入挖掘及传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推动贵州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强化贵州文化自信教育,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为依托的更多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培育贵州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重点是要加强"一心一义","一心"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通过提升贵州教育质量、推进贵州教育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快贵州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方式推动贵州教育内涵式发展;"一义"即以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改革为发展要义,加强贵州教育内部与外部改革,加快贵州特色教育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贵州古代学校教育继东汉以私学形式出现萌芽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千年断层,至南宋及元代初步兴起.汉代郡县制在贵州的推行,导致了贵州古代学校教育萌芽的产生.南宋经制州(正州)的发展及元代土司制度在贵州的建立,促使贵州古代学校教育的初步兴起.贵州古代学校教育无不是伴随着中央王朝对贵州统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兴起的.  相似文献   

7.
田莉 《文教资料》2021,(2):94-95
抗战时期,大批高校和人才迁入贵州,使抗战时期的贵州先进思想交汇、先进科技汇集、各类人才集聚,推动了贵州教育的发展。这对于整个贵州,有着深远的影响。丰富的教育发展经验,对当代贵州教育改革发展,仍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贵州的生态旅游,是贵州旅游业的一个亮点和贵州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旅游必须立足于大数据,建构"云上贵州·智慧旅游"平台,才能获得腾飞的翅膀。贵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企业、景区居民、社会组织齐抓共管的扁平管理模式一道,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古代贵州人类文明的起源与中原一带是同源同步的,但由于地处边陲而发展迟缓.到了唐代,朝贡和使节的往来、贵州被规定为朝廷贬斥流放朝臣的场所.因远谪或其它原因足迹到过贵州或仅是神交贵州的诗人们对贵州山水的歌咏,客观地宣传了贵州山水风情及人文文化,同时也起到了带动贵州文学文化契机的作用,对扩大贵州的开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的掌握贵州大学生的微信使用情况,本文采用了网络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调查,调查范围设计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七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83份,调查对象为18-25岁本科生。  相似文献   

11.
贵州彝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但是面临着流失、毁损的危险.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建立多层保护机制,切实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贵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进行保护,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对侵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行为进行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2.
辽宁地区已采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主要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济援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与出版。需要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应是:深入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辽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开发方面已然取得一定成效,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是:分区规划和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推进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转型;打造"非物质文化旅游节"。  相似文献   

13.
河南这个承载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大省,其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却在迅猛发展的市场化经济浪潮中濒临湮没。据调查结果显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滞后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将成为河南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贵州是中国傩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在贵州省毕节市沙包乡广泛流传着一种地方傩戏,被当地人称之为"跳菩萨"。文章以沙包乡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跳菩萨"傩戏所隐含的教育意义,旨在通过分析这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当地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来促进当地以更好的方式注重和传承这种文化,在传承此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当地各项事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旅游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审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剖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贵州省民族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类型,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主要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路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的和谐共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挖掘和培养.  相似文献   

17.
民间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自发性、地域性、具体性等特征。由于国家法的局限性、法律文化的传承性和经济成本的考虑,民间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民间法的性质和运行应当有其界限,它的作用不能被无限扩大。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之林中惟一的人口超过百万而聚居于祖国内陆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的一个单一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家族创造了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具有杰出的价值,同时又面临濒危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制定科学而严密的保护计划,并使其不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19.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表现为武术非物质文化景观.河南省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术文化景观精彩纷呈.通过规划、设计和发展包括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等的文化品牌,提升河南省武术文化景观层次,全面整合和推动提升武术可持续发展.同时,运用武术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整合武术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等研究视角,通过强化武术文化景观的文化创意促使其获得文化遗产及其社会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0.
目前普查到全青海省非物质类文化遗产项目有2600项。对我省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并赋予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新动力,可以进一步推进我省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