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文言虚词“其”,“之”字的词性,语法功能及用法特点谈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语法化是现代汉语中实词演化为虚词的一种重要途径。给作为语法化的典型代表,从动词向介词、助词发展,处于未完成且同时具有几种词性的状态,我们试从各个共时平面对其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3.
对磁县方言词“不咋”进行语义分析,以明晰其语法功能。“不咋”在河北磁县方言中可作为虚词语气词使用,用于疑问句、陈述句和祈使句当中,表示建议、解释、强调和催促等语气,也可以作为实词短语表示“不怎么”之义。除这两种用法外,“不咋”在磁县方言中还可以与其他虚词成分“可”、“可…的”等组合,表示说话人的无奈等。  相似文献   

4.
词缀“的”有所有格性和形容词性之分,前者来源于唐代“底”字,后者来源于上古“之”字,“的”与其前成分构成“所有格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的”字是插入到“的”字短语里的,“的”与其前成分组成的语法单位使独立“的”字结构成为可能;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所有格意义的非“的”字短语用法源自古代;独立“的”字结构是名词化结果,不同于数量词短语的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5.
“把”字的语法化是从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运用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把”字的习得过程进行观察和研充,结果发现: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由“把”字的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虽然儿童从“把”字句的实词开始习得,但是虚词用法的发展远远快于实词用法的发展。母语习得与语法化之间顺序上呈正相关,在应用频率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薄”“言”“薄言”出现的频率较高,注家多视为虚词,训为“语助词”或“发语词”。相关的旧注、新解不少,但长期以来意见一直有很多分歧,本文也就其语法特点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7.
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由虚词和语序来表示.汉语虚词中的动态助词“着”放在动词后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状态的持续,以及用于存在句表示某事物以某种方式存在.英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主要通过词语内部屈折变化来表示“性、数、格、时、体、态”的语法范畴.通过分析,得出“着”在汉语中的表达不同语法意义时可以与英语中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四种时态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初一学生学习虚词时,对“在”“啊”“了”两词性辨别比较困难,因这几个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不同。但我们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还是能够分辨清楚的。一、“在”的词性辨别“在”字在不同的句子里语法功能不同,可  相似文献   

9.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在语法复习教学中,碰到一个有关构词法的问题,有学生认为“看台”与“看戏”两词在构词上是相同的。其根据是,两词都是由动词性语素“看”跟名词性语素“台”“戏”构成的,是动宾式的构词法。这样简单的公式化说法,实有不妥。  相似文献   

11.
"要么"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选择连词,其最早组合是以跨层非短语结构的形式出现在疑问句的末尾,但由于"么"的疑问语气词功能的丧失,致其句法位置发生了转移;在"这么"、"那么"、"怎么"等词类推力量的作用下其进一步词汇化;句中主要动词的存在,促使其词汇化后进一步语法化,而其原型的固有意义使它最终获得了表选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双音词词汇化研究中存在如下模式性的做法和认识:单个词语单线式上溯下推、双音化是具体词语词汇化中的韵律因素。笔者通过对"月亮"成词的再分析,对上述做法、认识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三个问题:词汇化在词汇学知识体系中的归属、双音化在词汇化中的作用及两种研究的关系、汉语词汇历史发展演变的研究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词汇化是一种造词法,只有小部分双音词经由词汇化而来,开展单线式上溯下推前要甄别是否适用;双音化是词汇化发生的先决前提和根本原因,词汇化研究不能完全取代双音化研究;重视在各种系统中开展研究的传统符合汉语汉字实际,应把词汇化研究和系统式研究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多方位、立体呈现汉语词汇历史发展演变的复杂状貌。  相似文献   

13.
"东西"由短语词化而来。"东"、"西"的"坐标"引领作用是"东西"词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常用"东西"之来源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方位名词"东"、"西"句法功能因句法结构"东西X"中"X"的省略而造成的由指称向指代的转变上。转喻机制是促使"东西"词化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4.
副词"终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当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时,介词"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发生去范畴化,从而有可能跨界并入与"终"合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动词"终"因为位于多项动词的前项,语义泛化,也失去动词的典型范畴特征。在二者合力下"终于"演变为副词。"终于"及"X于"类词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  相似文献   

15.
"你知道"可以界定为正在演化中的话语标记语。这一标记语尚处于词汇化初级阶段(习语化阶段),在话语中表现为多种变体形式。根据它与前后话语片段的指向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话语使用模式。该结构在汉语自然话语中发挥着重要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它从主谓结构演变为话语标记语是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最好"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经历了一个词汇化的过程。"最好"由分别单独使用的词语到状中短语结构再凝固成一个语气副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主要有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开"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它是词汇系统中活跃的一员。纵观"开"的语义演变,发现"开"与其前面的动词发生了词汇化,产生很多新词。造成"V开"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是韵律和高频使用两方面。"开"作为单音节词有进一步语法化并演化成类词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败绩”本义为“毁坏绩麻”,后产生隐喻义“毁坏功绩”“事情的毁坏、失利”和“战争的失败”义;随着当时社会对战争环境与战争结果的普遍关注,“败绩”其中之一的隐喻义“战争的失败”上升为字面义,而在同时,“败绩”也固化为一个词。从“败绩’’的词汇化历程看,隐喻义向字面义转化的关键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图形的一种张显和普遍认可.是人们适应其特定时代或特定需求的一种主动选择。隐喻义的字面化是词汇化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比语言学的新作,《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英汉词汇对比方面的十个热点问题,如词汇表达力,词化能力,搭配能力,词汇理据等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阐释,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英汉词汇差异的本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指引。  相似文献   

20.
复合词词内语素义的明显与否以及它与整体词义之间的紧密程度是决定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关键;就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而言,其内部语素达到"常素/常义"标准,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必要条件;其核心成分由表"类属"义的语素充当,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充分条件;词汇化的不同类型则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其语义透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