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狭小,见识面不广,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从有限的生活空间中积累创作素材是打破这个局面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作文写得如何,往往是衡量语文“教”与“学”双方的尺度。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但说到写作文,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谈“虎”色变,这不仅是由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没有做好积累、归纳与思考的必要准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3.
常言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谈不上理想的创作,中学生也不例外.要遵循坚决不脱离生活才能搞好写作.都说语文有两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中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写作油水分离,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一提起写作就愁眉苦脸,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是语无伦次,要么是言之无物.究其原因是平时观察不留心,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光凭写作时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看似冥思苦想,实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使出浑身解数照样写不出好的文章,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丝毫不真实,这样的作文可想而知感人的力量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写作的前提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没有全面的观察,没有细致的分析,没有丰富的积累,就不能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只有细心观察生活,立足生活,才能更好地完成作文的写作.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学生们写作文的时候不知道写些什么,脑子里没有素材。部分学生怕写作文,如何从根本上让学生写作文有所提高,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写作文的方法呢?在学生课余的时间练习作文,用什么方法练习才最有效呢?的确在语文听、说、读、写、书这五种基本的训练中,以写作的能力训练难度最大。因为写作是小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观察生活、抒发感情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对很多学生来说作文是语文的第一怕。语文成绩不好,主要是作文不好。有的同学因为不喜欢  相似文献   

5.
<正>触及作文,师生的第一反应就是"难、怕"。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已逐渐演变成当前语文课堂的一种"通病"。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在于语言运用能力差、生活面太狭窄、平时不注重积累、缺少写作素材,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指导学生从单调、枯燥的生活中发现、搜索、提炼素材呢?结合本人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没有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其次是由学生课业负担太重,阅读课外书少,积累素材少,词汇贫乏等造成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关键要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着手,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乐于写作,爱上写作.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7.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人手”。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感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没有抓好阅读积累,也没有及时把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写下来。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长期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8.
“猪怕年,鸡怕五,学生最怕星期五……”足见学生最头疼的是写作文。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少教师曾为此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但收效甚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怕”的根源在于学生们缺乏积累作文素材、缺乏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善于发现生活的闪光点。更缺乏写作的基本技巧。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农村初中学生的负担,让他们不再为写作文而累?进而形成一种好的作文习惯并乐于写作呢?我认为“评”这一环节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前,一些家长和教师常常为小学生不爱写作文或写不好作文而苦恼。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平时的积累。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漉,无以成江河。”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仅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学生很难写好作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积累能力、习惯的培养。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的工作。一、引导观察,多动脑  相似文献   

10.
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常常遇到一些学生提起写作文就头疼的现象。正如有句话调侃的一样:当今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是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每次遇到写作文,学生要么词汇贫乏,干巴巴地凑不成篇幅;要么口罗口罗嗦嗦长篇大论,却抓不住重点,根本写不到点子上。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教师怕教、怕改”的现象: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因为脑子里没有素材,因为不能巧妙组织语言,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老师为什么怕?因为仅仅一节课的引导,往往是老师声嘶力竭,学生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是对生活经历的感悟。但学生最感头痛的就是写作文。因为他们往往苦于作文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说。总而言之,怕写作文不外乎语言的贫乏,生活阅历的狭窄。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不妨抓住这三个环节:积累语言、寻找语言、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3.
正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语文教学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这是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城里学生丰富,课外知识的积累也极少。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弱,从而缺乏信心。农村学困生更是没有多少组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写作文时常常会无话可写,或者语句不通、不知所云。这就导致学困生畏惧写作文,出现"谈作文色变"的现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  相似文献   

14.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不少中学生作文时的一种普遍心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不少学生写作文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胡编乱造,甚是无奈。而在课下,我发现那些课上显得“痛苦不堪”的学生则是另外一番神情,同学之间笑闹打趣,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或是介绍自己的新鲜玩意儿,或是大侃刚看过的精彩影视,或是争相发表对某个歌(影)星的看法,一些平时怕写作文的学生说起  相似文献   

15.
写作文一向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教写作文也是老师最头痛的事。为了走捷径,有些老师让学生背范文,或记住一些材料往各题目中去套。学生便买来大量“作文选”、“佳作选”,埋头猛背。其结果,也许会有一些近期效果,学生能应付一时的考试之类。但从长远看,这是极误人子弟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真正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初中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作文呢?究其原因,一是平时缺乏观察和积累,没有材料,写时“无米下锅”。二是有了材料,却又不知如何组织,要么照范文的框框套,千篇一律;要么就信笔所至,想到…  相似文献   

16.
刘卫平 《小学生》2013,(2):17-17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低年级学生怕写作文,要么言之无序,要么言之无物。挖空心思到头来写的文章是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开头精彩,可一到重点却一笔带过,帽下无人,这样的文章没有真情,更谈不上有感人之处。这些现状一直困惑着我,也一直激励着我寻求学生乐于习作的方法。一、在观察中丰富感知,自由倾吐语文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小学生年龄小,往往注意力不集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常说,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确实,中学生写作要做到言之有物,形象生动地描绘事物绝非易事。但平时若注重积累,将课本中学过的典型范例积累起来,有了写作的素材,写作文就会容易很多。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几乎占了半壁江山。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平时的习作也敷衍塞责,写得空洞无物,原因是多数学生觉得无话可写。要做到言之有物,必须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而学生平时课业太紧,除了对课本的学习以外,很少有充足时间加强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9.
学生怕写作文,往往是由不会积累生活素材、语言素材、写作技巧导致的,因此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点培养。五到十分钟的小作文就能很好地开展这种专项训练:生活小事随手记,积累原始素材;语言技巧专项练,提高表达能力;写作技巧分块练,突破技术难点;一练一得,提高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20.
胡刚 《江西教育》2003,(14):26-26
近年来,农村很多小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么凭空虚构、瞎胡编,写出的作文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要么仿写别人的优秀作文,出现“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的现象;实在没办法,干脆就抄袭优秀作文书上的作品。学生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即使是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宁愿多做些基础知识题,不愿写作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知识面太窄,语言积累贫乏农村大部分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学生又很少到书店里去买书,许多学生除了读教科书外,很少阅读到课外读物,写作有时闹出笑话。有一位学生在写《我喜爱的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