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秦朝的暴虐统治导致社会各阶层纷纷不满,陈涉起兵,天下响应。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同样未能满足六国旧贵族、士族阶层与底层群众的利益诉求,而刘邦“饶人爵邑”,废秦苛法,“与天下同利”,得到了士族阶层与底层群众的支持,这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史记》关于范增的记事有六件:建议立楚王孙心为王;被楚王心任命为末将;劝项羽急击刘邦;鸿门宴上,要杀刘邦而未杀成;参与项羽分封王侯;陈平用反间计,使范增离走,发病而死。范增是握有兵权且卓有远见的战略家。范增与项羽的分歧,主要是对待义帝和刘邦的态度有很大不同。项羽杀义帝,破坏了范增的战略。范增始终没有获得项羽的信任,项羽很多军事行动不与范增商议而单边行动。范增的政治文化意义是国君(王)不信任忠臣,不采纳忠谏,会导致忠臣、国君乃至国家的灭亡。另一意义是贤士要择主而事,贤君要会重用有才之士。  相似文献   

3.
师:楚汉战争时,刘邦和项羽都实行了分封制,这两种分封是否相同呢?请大家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生:我认为两者性质相异。主要依据是二者代表不同的利益;项羽的分封代表了封建割据势力的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而刘邦的分封则反映了封建统一势力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生:对,两者在分封方面有很大差异,项羽盲目自大,缺乏统一天下的思想,而刘邦坚持统一思想。项羽是自觉地推行分封,而刘邦则是出于形势的被迫和策略的考虑。生:我不同意,项羽的分封是为了在称霸的形式上建立统一政权而采取的一种妥协退让的措施,与刘邦在目的、策…  相似文献   

4.
由于熊心与项羽的关系决裂,熊心遂被项羽放逐到南楚地区。义帝在迁都郴县的途中,刘邦、田荣等反项势力迅速崛起,使项羽对战后分封秩序趋于失控。面对义帝可能的大反击,项羽阴令英布等人弑杀义帝。而义帝之死为刘邦出兵讨伐项羽制造了借口,使刘邦获得巨大利益,助益了汉帝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由于熊心与项羽的关系决裂,熊心遂被项羽放逐到南楚地区。义帝在迁都郴县的途中,刘邦、田荣等反项势力迅速崛起,使项羽对战后分封秩序趋于失控。面对义帝可能的大反击,项羽阴令英布等人弑杀义帝。而义帝之死为刘邦出兵讨伐项羽制造了借口,使刘邦获得巨大利益,助益了汉帝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宣告了秦二世反动统治的灭亡。继秦之后,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问题,坚持法家路线、继承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的刘邦,同推行儒家分封割据、复辟倒退路线的项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公元前二○五——前二○三年的楚汉成皋之战,正是这场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继续。战争开始时,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力量悬殊。但由于刘邦依靠正确  相似文献   

7.
范增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项羽集团中,范增是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尤其引人注意.宴会前,他劝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宴会上,他先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继之又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宴会后,他拔剑击碎刘邦送的玉斗,气得大骂项羽.对于项羽的成败,他比项羽本人还要着急.  相似文献   

8.
<正>刘邦时期,陆续分封了113个关内侯.关内侯,是秦二十级军功爵的十九级.《百官公卿表》云,商鞅为法,为二十级军功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据朱绍侯先生研究,认为刘邦入关前奉行的是楚制;而入关后的约法三章“标志着刘邦放弃楚制,改行秦制……在战争中,刘邦积极推行军功爵制,争取各种人的支持,这也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运筹帷幄     
《小学时代》2015,(Z2):63
刘邦当皇帝后,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招待文武官员。刘邦说:"诸位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呢?"有两位官员马上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好侮辱人,陛下仁厚,爱护别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给大家,跟大家同享荣华富贵。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集团由弱变强,由被动变主动,最终走向胜利;项羽集团则由强变弱,由主动变被动,最终走向失败。原因是什么?历来论者甚多,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转机中去寻找答案: 第一,项羽北定三齐与刘邦还定三秦。公元前206年,齐国贵族田荣,因反秦无功而没得到项羽的分封,便在三齐之地割据称王。为了维持分封秩序,项羽不得不亲提大军北定三齐。好不容易平定了田荣之乱,田横又集众反叛,拖住了项羽,使他不能迅速离开山东南下。正在这个时候,汉中的刘  相似文献   

11.
楚国在兵分两路救赵灭秦之时面临着"亡秦必楚"的契机,为了更好地灭秦,怀王与诸将制定了怀王之约。怀王之约是对秦国的处理方案,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项羽与怀王的矛盾不断激化,项羽后来破坏了怀王之约,并诱发了楚汉战争。怀王之约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同时也是刘邦统治关中的法理依据,促进汉帝国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他在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中都曾留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却败于刘邦。仅就性格而言,即主要应归咎于他的刚愎自用、过分崇尚武功、政治幼稚和急躁易怒、气量褊狭。  相似文献   

13.
秦代末年,楚汉相争,看似稳操胜券的项羽失败了,刘邦却后来居上,这不仅有时代的原因,更有个性上的因素。将二人的个性予以比较,有助于理解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相似文献   

14.
实行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是导致楚亡汉兴的重要因素。落后于时代的分封制,是项羽功败垂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道理,刘邦实行了适合社会实际情况的郡国制,尽可能地团结了不同阶层的人,不但取得了与项羽斗争的胜利,也为西汉的兴旺、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秦末时期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则受命北上救赵。关于刘邦西征和项羽北上救赵的行军路线,《史记》《汉书》记载简单分散,且颇有歧异。以往学术界或对此问题关注不够,或仅作了较为宏观而粗略的勾勒。通过仔细排比、辨析史料,对刘、项二人的行军路线作出更为细致的复原与分析,认为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北上救赵在抵达安阳之前.其行军路线与刘邦两次西征的行军路线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刘邦进占关中后,发布“约法三章”其目的在于安抚关中民众,做关中王。“约法三章”与汉初的法律制定无多大关系,重要性在于其政治意义。刘邦发布“约法三章”赢得了关中的民心,为后来战胜项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关于"楚汉战争"中与战争双方重要当事人紧密相关的两位女性:虞姬与吕后采用了迥异的描写方式,从创作目的、作者生平遭际、读者接受三个维度拟或可探及其表现的深层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商山四皓为我国秦末汉初四位著名隐士。汉朝建立后,四皓拒绝刘邦的邀请,是因为刘邦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刘邦败在策略上,而不是简单的“四人者年老矣”与“上慢侮人”;四皓之所以接受太子的邀请出山,是因为太子等人采取了合理的策略,四皓也欣赏太子的性格。四皓对于太子之争的平息,符合古代“立嫡不立庶”的惯例,也有利于汉初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在《项羽与刘邦》这一部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中,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表现出了卓越的历史见识。秦始皇及秦代政治往往被历代史学著作冠上了"暴虐"的名号。司马辽太郎并不赞同这一过于简单的评价,开始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审视秦代的兴亡史。秦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春秋战国与汉代两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与政治观念交织纠缠着,激进的社会改革在调动社会潜能的同时,也促生了诸多不安定的因素,最终瓦解了大秦帝国。  相似文献   

20.
楚汉战争初期,楚强汉弱,项羽攻势甚急。刘邦为扭转不利形势,派遣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韩信在击灭或降服魏代赵燕诸国后,进击齐国。项羽命龙且率军救齐。在潍水之战中,韩信发挥郎中骑兵的优势,大破齐楚联军。潍水之战是韩信在北方战场上最后也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战,此役过后,刘邦全面掌握战争主动权,项羽则不可避免的走向败亡之路,因此潍水之战也成为整个楚汉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