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陶渊明“桃花源”社会理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在长期的田园生活和躬耕实践中 ,面对社会现实 ,创构了他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他的理想社会中 ,借鉴了老子以来的哲人们的社会理想 ,并根据人们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优选先哲的某些理想社会的特质进行重新组构 ,同时更融入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从而使他的理想社会既有“乐土”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 ,又显示出时代性的新特点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理想情结的最高表现形态 ,成为古代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生活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动乱的时代,士大夫们为了在乱世中求得一片安宁之地,崇尚玄学以麻痹自己。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的思想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共同影响,加之自己对于古代社会的向往,综合起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桃花源理想对后世文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对于桃花源理想形成的原因已经有诸多研究,其中哲学基础和现实根源主要影响着桃花源理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不假思索地认为"桃花源"是"乌托邦",是一个无法实现的虚幻理想。但是,陶渊明将"桃花源"理想变成了自己"现实的生活方式",因为他没有采取"绝俗的超越"方式,而是"超世不绝俗"。  相似文献   

4.
冯志英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41-42,52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有着“质性自然”的心性,向往田园隐逸的生活,追求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并最终产生了桃花源理想.“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基本准则,他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明显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在生死、富贵、名利、天命、自然之化等方面对老庄思想均有吸收,但是,在人情、交往方面又与道家思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他具有的"质性自然"的追求,让他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饱含自由随性的精神体验。陶渊明好以山、泽、鸟、松等意象入诗,皆因其性本自然,才使陶诗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使人读来如入无人之境。陶渊明朴实醇厚的个性与其诗中平实清新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他难融于官场的个性,也使陶诗在情感上更见真淳。他向往着没有阶级之分,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在诗中体现了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陶诗中的田园超逸自然,陶诗中的人物抱朴和谐,因此,陶诗呈现了物我相得的近乎完美的境界。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的造就也得益于陶诗中的自然意象,以及其骨子里任真自得的性情。  相似文献   

6.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孺"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7.
走进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又美好的田园风光.那里的人们与世隔绝,世代以耕种为生,真是怡然自得.他们是在秦朝躲避战乱时寻到了这么一处山环水绕的好地方,并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带着满心的期待和对桃花源的无限向往,我踏上了走进桃花源的旅程.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的“记”,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陶渊明生于东晋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29岁时开始做官,初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回家;35岁时,到江陵作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在任仅80多天,因不肯束带鞠躬迎接上级,“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自行离职。陶渊明在离任时,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隐居田园,自食其力。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他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向往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田园生活是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也因为其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本文就是基于陶渊明这一时期的田园生活,从思想、自然、社会、人生等四个方面,探讨其田园生活中所反映出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凡是杰出的作家,对其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总应该有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曲折的反映。也就是说,他的作品要对人类有认识作用。那么,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呢?如果我们说,陶渊明田园诗中那些对当时现实的田园生活进行了客观描绘的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我以为,陶渊明的全部田园诗(包括那些抒情之作和幻想之作)都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里仅仅以他的幻想之作《桃花源诗并记》为例,试作如下分析:《桃花源诗并…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一直以隐逸、避世为后世推崇,在积极入世之外,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条可以"独善其身"的出世之路。然而,陶渊明的避世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陶渊明的"隐"中暗含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在他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勾画中便能看出。本文便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线索,试图展开隐藏在陶渊明隐逸背后的政治哲学,探寻陶渊明"隐"而不"避"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2.
孔子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眼中,都是一个理智的哲人,而《论语》则是这位哲人智慧的结晶。但从书中有时也可以窥察到另一个富有浪漫精神的孔子。主要体现在:他有浓烈的情感,会深深陶醉于音乐、历史中;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理想的精神追求;他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季娜 《现代语文》2008,(4):42-42
每当想起陶渊明,就想起他为我们营造的那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年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恰恰也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是乱世中营造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 ,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他出仕是为了博取怡养性情、享乐人生的雄厚的物质资本。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 ,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 ,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他的一生是无奈的  相似文献   

15.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人们总是把美好的希望凝聚在梦中,香格里拉就是一个美丽的梦。宁静、和谐、闲适、自由、快乐的生活,是人们的美好追求,于是在圣经故事中出现了让西方人无限向往的伊甸园;陶渊明笔下那若有若无的桃花源,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理想生活的代名词。1933年,一位叫詹姆斯·希尔顿的英国作家在他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向人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梦境:蓝天映衬着雪山,清澈的湖泊象一颗颗翡翠镶嵌在高原上,丰茂的草甸上成群的牛羊食其青草,蜿蜓的小溪载着悠扬的牧歌流向远方,这里的人们勤劳纯朴,永远年轻。这个只有在梦…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宝梅 《教育艺术》2005,(8):8-8,13
中共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从而唱响了回归和谐的主旋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陶渊明构想的“桃花源”到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世界”;从托马斯·莫尔描绘的“乌托邦”到欧文憧憬的“新和谐公社”,都表明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这一理想的强烈向往。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型,必须大力开展有效的和谐教育,建立起全民终身的和谐教育体系。一、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先行所谓和谐教育,就是由于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于陶渊明社会理想或理想社会的研究,但多数是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本文作者试图用历史及社会学观点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分层、家庭结构、生活习俗结构等方面来阐释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希望发现其以后社会的变迁和美好田园生活所到起的积极作用,增强其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化理想,是对于传统化和外来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因此桃花源中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缩影,有“小国寡民”无君无臣的安逸,也有彼岸世界的禅意,该从社会和化两方面探讨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政治腐败、门阀制度盛行的东晋时期。他经过多次努力,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于是对污浊现实彻底绝望,决然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并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他开创了田园诗体,为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的文坛带来了现实内容和生机。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这样评价:“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但又悠然南山。”他这样超脱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后人的崇敬。他诗文中那份恬淡平和的情感所透射出的光明峻洁的人格影响了中国后代文人,成为后代文人借以安慰自己失意心灵的良药。在他之后,唐文人就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