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凝油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开采困难。本文以曹台潜山高凝油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温度对高凝油性质影响研究入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温度对高凝油油水相对渗透率及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加,水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驱油效率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文章还分析了产生上述变化的内在原因。此项研究为更加科学有效的开发高凝油油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运军  郑华 《内江科技》2010,31(5):37-37,33
针时海上常规稠油油藏,通过室内一维物理模拟实验,结合现场实际生产资料,开展不同条件下的海上常规稠油一维恒压水驱实验,对比不同粘度、不同压差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点等,分析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水相端点值的变化规律,以用于指导海上常规稠油油藏开发.研究结果表明:①虽然不同粘度、不同压差下的相渗曲线形态略有不同,但整体表现为油相渗透率高,水相渗透率非常低的特点(水相相对渗透率端点值多数低于0.1)。②随着原油粘度增加,束缚水饱和度降低。(③原油粘度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大;驱替压差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大。④水相渗透率端点值非常低。驱替压差越大,水相渗透率端点值越大.  相似文献   

3.
借助AFS200自动流体驱替系统,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油藏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的变化,明确了地层压力下降、原油脱气过程中的驱油机制以及地层原油部分脱气后对水驱油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原油不同脱气程度下弹性驱、溶解气驱及水驱对驱油效率的贡献,获得了原油不同脱气程度下驱油效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泡点压力下进行水驱,最终驱油效率最高;随着地层压力下降,地层原油脱气,压力下降幅度越大,脱气程度越严重,弹性溶解气驱油效率越高,后续水驱的驱油效率越低,最终驱油效率越低。提出了对溶解气油比较高的油藏应保持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进行开采的观点。研究结果对于高溶解气油比油藏的注水时机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春风油田排601块为例,总结了浅薄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开发规律。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划分为预热、驱替、突破三个开发阶段,具有预热、驱替阶段时间短,突破快的特征,针对每个阶段的日产油、含水、井口产出液温度变化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对浅薄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孤岛B21普通稠油油藏降粘复合驱油体系,通过对降粘剂的界面性能、降粘性能以及复配体系的适应性的研究,设计适用于孤岛B21区块的降粘复合驱油体系。结果发现JN-2、JN-4的复配体系适用于孤岛B21区块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6.
油藏注水开发的水驱油效果主要取决于流体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储层的孔隙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状况。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和油水粘度比对驱油效率也有重要影响。储层渗透率对驱油效率有较大的影响,渗透率较低的油层驱油效率较低,开发后期其剩余油饱和度必然高于高渗透油层,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超分子降粘体系的用量,以及温度等条件对体系降粘效果的影响,对体系改善驱油效果进行物模试验。经过在胜坨油田T21断块偏稠油油藏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原油田目前采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对非润湿单分子成膜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非润湿单分子膜剂驱油机理,对单分子膜剂的表面性质、驱油效果以及对岩心的污染性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单分子膜剂不在于降低表面张力,而在于改变固液界面的润湿性,它可以使水湿(接触角<90°)或油湿(接触角>90°)界面变为中间润湿(接触角约90°);加入单分子膜剂可使固体表面的水膜破裂,从而剥离表面的残余油;在一定温度及压力下,单分子膜剂比注入水驱可提高采出程度10%以上,且对岩心的污染极小,或没有污染.室内实验及先导性试验表明,非润湿单分子成膜技术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是一项具有很大潜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因其原油黏度高,不适合转化学驱,但转热采可大幅提高采收率。林樊家油田林东馆三段地质条件复杂,地层敏感性强,供液差,产能低,油稠,出砂严重,多年来采用了各种工艺措施,均未取得好的水驱开采效果。在分析低效水驱原因的基础上,论证了水驱转蒸汽热采可行性。开发实践表明,低效水驱稠油油藏通过转热采可大幅提高采收率,同时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相渗曲线的研究对指导油藏注水开发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室内油水相时渗透率实验,取得了某碳酸盐岩油藏天然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数据,并绘制出相对渗透率曲线。从储层的湿润性、流体物性等方面分析了实验数据及其影响因素:亲油型储层的水锁损害增加了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孔隙表面吸附的油膜使残余油饱和度偏高,油膜影响地层水流动,使得水相渗透率偏低。探讨了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态特征及其反映的储层特点:水相渗透率呈现上凸形,下凹形和靠椅型三种形态,反映储层灰泥含量较低且不易膨胀,有较强水敏性,发育微裂缝。  相似文献   

11.
周磊 《内江科技》2014,(1):128-129
<正>单83-014块稠油2004年投入开发,主要采用蒸汽吞吐方式。该块目前处于高轮次吞吐阶段,油藏受边底水和开发方式的制约,油汽比、周期产油量大幅度下降,含水率逐年升高,油田稳产难度非常大。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进行蒸汽驱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优化转蒸汽驱条件下的井网、井距和注采参数,来提高区块采出程度,预计汽驱15年内采收率将提高21.07%。新增可采储量65.3X10t。4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胜坨油田胜一区沙二1-3单元为例,分析了聚合物驱转后续水驱油藏的出砂机理,结合油藏特点提出了油水井协调治理的措施,并提出了6项防砂效果评价指标。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措施和评价指标,对聚驱后续水驱油藏的出砂井治理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樊31北块属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由于渗透率特低,成藏过程中,油不足以使水完全驱替,开发初期油层含水差异性大,一投产即含水,甚至高含水.为了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成因机理,应用储层毛细管压力分析与相对渗透率曲线结合法研究了樊31北块含水饱和度分布状况;通过核磁共振测井分析法回归了可动水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公式,研究了樊31北块油井初期含水与含水饱和度、可动水饱和度的关系,为井网的优化部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在邵家油田沾3块开展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可行性,室内进行了激活剂的筛选优化,现场内源微生物驱油试验表明注入的激活剂能够大量激活油藏内源微生物,并且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车排子油田A井区新近系沙湾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4-6轮后,地层亏空持续加剧,高含水井增多,注采不平衡,递减加大。本次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从蒸汽驱筛选标准、合理开发方式、合理井网形式、合理转驱时机和注汽参数方面进行对比,开展了适用于本区的注采政策调整研究。研究表明,采取转蒸汽驱开发后,增加经济可采储量,开发效果明显优于继续吞吐开发。  相似文献   

16.
贾鹏 《内江科技》2006,(1):136-136
使用典型井的岩心通过微观动、静态试验,从两方面对临盘油田常规稠油油藏水驱油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储层均质系数小,油粘度较高,造成波及面积小,水驱油效率低。  相似文献   

17.
杜813兴隆台油藏已进入蒸汽吞吐后期,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油层压力大幅度降低;同时受到层间差异影响,油井纵向动用不均矛盾逐渐突出。针对上述矛盾研究了超稠油复合驱油增产技术,该技术具有注汽增效、及调剖、驱油助排等多重作用,改善油层纵向动用程度,提高油井回采能力,改善中高周期超稠油井开发效果。现场试验表明,周期对比累增油1635t,创效208万元,投入出产比1:2.54,取得良好的措施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正>渤海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由于储层强非均质性、笼统防砂、强注强采等因素导致注入水过早突进,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调剖调驱技术作为高含水油田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海上油田进行了规模化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但针对低温油藏(≤70℃),常规调剖调驱技术具有以下局限性:常规酚醛树脂类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好、封堵性强、稳定性好,但成胶温度在70℃以上,在低温(≤70℃)下成胶强度低甚至无法成胶;受长期注水开发影响,低温高含水油藏剩余油逐步向深部富集,油藏深部水窜通道发育程度高,因此亟需开发兼具更好深部运移能力与更高封堵能力的深部调驱体系;低温油藏地下原油黏度高,油水流度比高,原油启动难度大,亟待开发适应性更强的高效驱油体系,提高对低温油藏原油驱油效率,同时深入研究驱油剂作用机理,获得可形成较高强度W/O型乳状液的高效驱油剂,提高对高含油饱和度深部液流转向能力。  相似文献   

19.
厚油层油藏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次生底水油藏,在油藏顶部剩余油富集,因而此类剩余油称为"油帽子"。针对胜利油田整装油藏的具体特点,利用正交模拟实验方法对剩余油富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该类剩余油主要受渗透律级差、油层厚度、射开程度和韵律性的影响,影响程度为: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避射厚度韵律性。实验结果显示,渗透率级差越大油层中的油帽子现象越明显,水驱采收率越低;油藏厚度越厚,油藏顶部剩余油越富集;正韵律油层比反韵律油层在油藏开发中后期更容易形成油帽子。  相似文献   

20.
郑力军  杨棠英  张涛 《内江科技》2011,32(7):138+82-138,82
本文针对氮气泡沫驱油体系,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泡沫调剖增油效果的影响。泡沫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耐盐性,泡沫体系的适用温度范围约为50℃-60℃,耐盐性能达到120000mg/L。随产水率的提高,泡沫驱油采收率逐渐增大,油田含水在80%以上时适合实施泡沫驱。泡沫驱可在较大的极差范围内起到较好的调剖增油效果,适用的地层渗透率极差范围为3-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