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传统阅读教学过分注重信息提取,忽略儿童的主体地位。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多基于儿童成长需要,基于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资源、设计个性问题、创设个性情境,进行巧妙点拨,使学生深入文本,感受、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张扬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说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呢?一、与文本“对话”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要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真正成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什么”取决于教师能够在文本中“读出什么”,因而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础.下面以《项链》为例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4.
顾军然 《广西教育》2008,(19):55-55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罗惠 《新疆教育》2012,(16):67-67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寻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让他们释放生命的激情呢?笔者认为,“补白”作为解读文本的独特视野,能够架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通过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进行恰当的富有个性化的补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想象力,使其更好地走进文本,完成与文本的对话,让阅读教学走进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蕴含的意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品读呢? 一、个性化品读——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入文本的,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情境产生的“独特体验”.是发展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主动体验,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他们对文本情境的体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呢?杜长明老师在《摆渡》一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丁玖 《教书育人》2010,(2):62-63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通过个性化的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弘扬学生主体性,彰显学生个性,建构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王聪玲 《甘肃教育》2022,(19):87-89
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教学,应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规律,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语言素养。基于高年段语文教学的要求,文章以部编版六年级推荐的教育书目《爱的教育》为例,解析“儿童成长小说”阅读的重要价值,并在明确价值的基础上,将阅读教学分为初读、精读和深读这三个阶段,以链接生活、分析要素、多元活动为策略,实施儿童成长小说阅读教学计划,以此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全面探寻文本的情感内涵,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读”是亲近文本,“品”是走进文本,“悟”是深化文本,“展”是超越文本,在以“读—品一悟—展”营建的阅读教学强大的场里,“拓展延伸”是教师解读文本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纽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在“应用、拓展”能力上发展.阅读教学视野的大与小、精彩与败笔,往往取决于“拓展延伸”环节.拓展延伸的优化,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课堂要以“文本”为经,以“语言”为纬,编织阅读教学课堂的立体空间,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紧紧联系起来,使阅读教学课堂更精彩、更有魅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教师以大量的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新课标主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注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针对传统的“传话式”教学,新课标开创性地提出了“对话式”教学新理念,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后的直觉或顿悟,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世界参与意义建构的结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珍视学生不同而“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不同建构。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感悟”是前提,  相似文献   

16.
卞德荣 《考试周刊》2009,(40):70-70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启迪和乐趣.对话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内容显信息的浅层对话,而应努力引领对文本隐信息的深层对话,激活学生的独特体验和阅读个性.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建议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同时又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那么,教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突破解读文本的障碍,最终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恰当链接材料,从而增加学生对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吸收文本精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和“悟”这两条主线,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心灵。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是编者根据一定的目标,用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文字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语文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常常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歌德曾说过:“文字人人都认得,关键是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作为一名教师,寻找文本的突破口,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有趣有效的课堂阅读非常必要.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如果我们也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也就能掀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突破口.教学中,若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点,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萌发出渴求知识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文本的突破口,阅读教学便势如破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