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写作、出版前后的特殊遭际和所受到的特别关注,使其成为一部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小说。丁玲以自己母亲为原型,精心塑造了平凡而可敬的母亲形象。小说带有自叙传性质,揭示了生动流走的母亲成长历程,驾驭了灵活多样的刻画人物方法。小说的鲜明亮点是湘味浓浓的风景画描写和“大规园”式的风俗画描写,其所以如此着意彰显这些内容源于陪衬人物的需要和作家的乡恋情结。小说语言以生活化、口语化为主要特色,俗中见雅,雅俗兼容。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的小说是很独特的,而其讲述"故乡故事"的创作姿态,却是二十年来不曾变化的.文章从成长记忆、个性内质和文学背景三个角度力求全面解读其小说乡土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东北民俗文化是迟子建文学创作中难以分割的文化命脉。东北民俗文化的融入使迟子建的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东北特色和民族特征,同时也增强了她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纵深感。迟子建用三十余年的创作,塑造了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民间风俗世界,斑斓丰富的民俗文化是她永葆创作活力的秘密所在。多重民俗叙述视角的选取可以看出迟子建的民族文化情结和叙事冲动。迟子建小说创作呈现出的民俗化倾向,直接体现出了她对东北这片土地的深切观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论述中国古代诗歌与传统的乡恋思想着手,分析探讨了鲁迅诗歌中所体现出的乡恋情结,其中既有对传统乡恋思想的继承即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又有对故乡的怨怒与背逆。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迟子建创作及其人生经历,找到迟子建早期小说中悲悯情怀的表征及其演变,另外从整体上把握迟子建早期小说对“悲悯情怀”的践行和坚守,并尝试从中发掘“悲悯情怀”推演出的种种丰富蕴涵.  相似文献   

6.
考察近年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其实并未像有些论者惊呼的那样"陷入危机".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乡土小说都在稳步发展着.探究潜隐在作品背后的作家创作动机,乡恋心态是一个关键因素,导致乡恋心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童年经验;价值取向;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刘松 《文教资料》2008,(15):18-20
儿童叙事视角和童年叙事话语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的一大特点,它赋予了小说自然的灵性,以及纯朴而简单的风格.学界对于迟子建作品的解读和评价也多以其独特的叙事角度作为切入点.作为作家创作的重要特征,任何对于迟子建作品的分析都必然离不开这一点.但是当我们以一个理性的阅读者的身份走入迟子建的童话世界,似乎又可以挖掘到这个审美视界中所蕴藉的某些深刻内涵,透视出童年视角下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或许这也能够作为我们理解迟子建的一种角度.  相似文献   

8.
死亡意识是迟子建化不开绕不去的一个浓郁情结。想象性与现实性、暴力性与温情性、空灵性与充实性是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双声话语表现,超越了绝对的界限而达到有机统一。究其成因,主要有萨满教原始思维的浸淫、道家的人生哲学和以神话为前提的多元艺术融合。作为表现及成因的延伸点,死亡意识的价值也相应在宗教、伦理和美学三个方面具有拓展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泰国华文微型小说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泰国华文微型小说代表作家如司马攻、曾心、陈博文等在作品中表现了泰国华人当初叶落离根的心酸与不舍、叶落守根中的传承与坚守、叶落兴根希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蕴含着浓浓的“中华情结”。  相似文献   

10.
道家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深远,迟子建小说中就有很浓郁的道家色彩。与道家的反智主义相关,迟子建喜欢塑造弱智者形象,借之表达人生理想。道家深谙祸福相倚之道,倡导安柔守雌,迟子建也强调"必要的丧失"。迟子建还像道家一样主张返回自然,寄希望于那些与物同情的小说人物。道家思想使迟子建小说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