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是非虚构的叙事文本,人物类新闻作品是研究新闻叙事学的重要范本。本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以《南方人物周刊》的新闻文本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剖析深度报道作品的叙事规律,探讨叙事学策略对于新闻作品内容建构的可能性功能以及叙事学理论对新闻业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伴随着历史发展起来的诸多叙事形态中,新闻是最为普遍的叙事形态之一,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已经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体样式。如今,在众多有关叙事学研究的视野当中,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跨门类的交叉融合倾向。重温上世纪80年代梵·迪克关于新闻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作为话语的新闻》,依然能给予我们强烈深刻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从叙事学到新闻叙事学 叙事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兴起于法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69年,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在《(十日谈)语法研究》中,首次提出"叙事学"的概念. 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一书中,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热奈特将叙事分为纪实的叙述和虚构的叙述,新闻被列举在了纪实叙述类作品中.其实,新闻不仅是叙述,还是人们接触最普遍的一种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出现了有损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声音,主流话语的建构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东南卫视推出节目《中国正在说》,通过电视话语实践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用"中国话语"建构"中国形象"。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在主流话语建构中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策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说》在主题、故事、"展示"以及可靠叙事者的塑造上,都为我国主流话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现实参考。此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正在说》的主流话语建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补充,对主流话语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叙事学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之国 《青年记者》2005,(10):31-33
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根据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叙事学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本也将沿袭这三个层次,以新闻事实为基点,对新闻叙事学的建构做一番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和结构,而且还建构社会现实和结构。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闻话语日益成为构建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受众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以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环境新闻话语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分析《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有关河北省的环境新闻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形象的建构。结论表明,环境新闻话语建构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形象,同时建构了全面、深入、全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尹韵公同志在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倾3年之力完成的《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一书(以下简称《明传播史》),是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新闻断代史专著,也是近年来继方先生的新闻史力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之后,国内新闻史学研究的又一项重大成果。在此之前,就新闻断代史而言,只有台湾的朱传誉先生写过一本《宋代新闻史》,大陆方面长期没有此类专著问世。《明传播史》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个“舶来品”在当下被引入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的。它符合、顺应了我国新闻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尝试性的研究与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专业化进程和新闻话语建构改革的深入发展,深化媒体职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9.
新闻话语的设置、表述与对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话语是新闻话语者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叙述与建构新闻事实的工具。新闻话语功能的实现起始于话语的设置,因为新闻话语的设置规定了新闻表述的内容框架和意识形态框架并支配着表述的倾向。不同地域与国家的新闻媒体由于所持的立场、观念、态度不同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所设置的新闻话语就可能会出现分歧,其表述的具象新闻事实就会产生差异,这必然会导致话语对抗。因此,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我国就非常有必要去建构国家话语体系和民族文化发展战略,以把握属于自己国家的话语权、确立自己的国际话语地位而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0.
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新闻话语建构不可忽视的因素。文章从对话关系的主体间性特征入手,阐释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对话语建构制约关系的潜在规范。进而以《人民日报》国内版、海外版和英文网络版的标题话语为例,剖析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的定位取向对新闻话语建构的文化制约体现。  相似文献   

11.
新闻奖的设置是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奖这两种看似不在同一层面新闻奖的比较研究,考察媒体如何尝试在"中国新闻奖"为代表的价值标准之外另辟别途,寻求对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进行价值彰显的策略。本文在国家话语体系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之中,为赋予了多重价值取向的媒体寻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中可行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易平 《大观周刊》2012,(17):19-20
苏珊· S· 兰瑟所建构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依据,从女性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将叙事行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式研究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文就苏珊· S· 兰瑟的《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一文,旨在分析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主要分析新闻话语中的情感表达.语分析法,比较分析了情感词汇在《中国日报》情感词汇在两份报纸中的使用呈现明显的差异.识形态立场中的功能决定的。并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和功能动因。通过运用语料库辅助话和《纽约时报》汇率博弈新闻报道中的使用。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新闻媒体的特性和情感词汇在建构新闻报道意  相似文献   

14.
叙事学已经成为新闻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关于新闻叙述者就存在着它就是记者、新闻当事人、目击者、媒体拥有者、新闻从业者、新闻来源等多种相差很远的观点。其根源在于对话语、叙述者、叙述主体的不同理解,以及对话语的发出者和控制者的混淆。  相似文献   

15.
尹韵公同志在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倾3年之力完成的《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一书(以下简称《明传播史》),是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新闻断代史专著,也是近年来继方先生的新闻史力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之后,国内新闻史学研究的又一项重大成果。在此之前,就新闻断代史而言,只有台湾的朱传誉先生写过一本《宋代新闻史》,大陆方面长期没有此类专著问世。《明传播史》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读后令人受益匪浅,实难释手。欣喜之余,深感有必要向新闻界同行作一介绍。据我看来,《明传播史》一书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6.
张二平 《青年记者》2007,(20):59-59
叙事学家把叙事分为两个层次:"故事"和"话语"。作为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新闻话语无疑是一种叙事话语。叙事分析的资料不仅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童话",还包括"新闻报道"。叙事是对序列事件的再现,再现是逐一展现的过程。如果对一组事件的了解是不完整的,那么无论遗失的信息是被暂时延宕,还是被永久压制,对已知事件的阐释都可能得到被压制或被延宕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要把上溯到公元前59年罗马的《每日纪闻》开始用文字传播新闻,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漫长历史梳理清楚,并将其脉络、轮廓显示出来,确实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长期与世隔绝,对世界了解甚少且很片面,材料不多而又零碎的国度里从事这项研究,难度就更大。这恐怕也是我国(除台、港、澳地区)世界新闻史专著  相似文献   

18.
骆志方 《出版广角》2016,(15):90-91
廖一梅的“悲观主义三部曲”包含前两部文学作品《恋爱的犀牛》和《琥珀》,《柔软》是完结篇。本文援引叙事学的理论,从文本分析入手,从叙事层面对她的“悲观主义三部曲”进行解读。我们发现,不管是情节结构、话语模式还是叙事空间,她的文学创作都渗透着悲观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张娟  边静 《新闻世界》2010,(11):115-116
1942年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相继塑造出很多典型人物,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本文以《人民日报》1949—1953年"党的生活"中的58篇典型人物报道为例,以叙事学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和叙事模式的分析,来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探寻新闻是如何被建构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新闻话语成了社会交际的主流话语"。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新闻话语与社会共变,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修辞上。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是新闻话语修辞的重要体现。本文描写了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的表现,分析了其功能主要是满足大众认知容易性的需求和建构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