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一词语出《庄子》。庄子认为:“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庄子·刻意》),而远离躁动的虚静是精神完满之本:“虚静晤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  相似文献   

2.
试论《庄子》畸人形象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一部以文学手法阐发哲学思想的奇书。全书塑造了一个庞杂而奇特的形象系列,其中出现最多的人物是畸人,即形体残缺或极度丑陋的人。如果我们对这类人物形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丑”的表层上,那实在有悖于庄子的良苦用心。庄子思想之深邃、眼光之独到,就在于关于超越那种表面形式上的和谐,用不和谐甚至是对立的形态,来表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来揭示畸人的内在精神美。  相似文献   

3.
《庄子》和《二十四诗品》是我国文学创作中的两部奇书。它们之间又有着很微妙的关系:《二十四诗品》大量引用或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可以说它的道家思想是受了庄子的重要影响。其中他们所共同关注的自然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此课上过多次了,如何更有效地导学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既然《庄子》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极具特色,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且本文是《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那么教学时,就应该从有助于理解本文着眼,找准一个突破点进行突破。哪个是突破点呢?  相似文献   

5.
章启群的《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一文以西方美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来研究《庄子》和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不仅否定了《庄子》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对“《庄子》美学”、“道”、“美”、“自然美”等观念都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对《庄子》文本中究竟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做出学术上区分、辨析是有意义的,也确有学理...  相似文献   

6.
《庄子》散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金圣叹称之为“天下奇书”,闻一多先生称之为“干真万真的文学”。《庄子》散文究竟美在何处?清末评论家刘熙载曾用一个“飞”字来形容,可谓得《庄子》散文的神韵。他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乌知非鹏之学为周耶?”《庄子》散文正是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既断而续,既续又断,其间留下了许多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揣摩,去欣赏他那诡奇的风格,去体悟他那玄妙的思想。 想象的奇特,思维的跃动,思想的玄妙使《庄子》散文在行文上形成三个明显的特点:意象  相似文献   

7.
《庄子》作为中国经典名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金圣叹赞誉为“天下第一奇书”。自19世纪末其英译本问世以来,现已有20多种译本。该文选取著名学者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强调典籍英译应该重视:词汇增译法,阐释法,灵活多样法和风格神似法。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 ,哲思遥深 ,文彩斐然。哲思因其意“恍惚”而遥深 ,文彩因其辞“参差”而斐然 ,而号称“天下古今第一奇书”。自来读《庄》者 ,哲学家多见其“消极” ,文学家无不感动于其“积极”。其实 ,《庄子》不但“析万物之理” ,同时亦“判天地之美” ;以冷静的头脑思索万物 ,又以热情的笔调摹写天地。若以辩证法读之 ,则不难看出此其本身所俱之二重性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久负盛名,素有“奇书”之称。清初的小说家、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两衡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说:“尝闻吴郡冯子犹赏称宇内四大奇书。日《三国》、《水浒》、《西游》及《金瓶梅》四种。余亦喜其赏称为近是。”然则,称《金瓶梅》为“奇书”的非止一人。  相似文献   

10.
庄子将其深邃的思想、辛辣的嘲讽、大胆的夸张、瑰丽的语言、恣肆的文风连缀成一部"哲学中的文学、文学中的哲学"性质的奇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庄子》散文独具特色的神话思维,"寓言十九"的说理方式,"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神奇想象,都对《淮南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兰 《教师》2010,(27):36-36
湖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谭青峰老师在他的《享受语文》一书中指出:语文是美的,因而,语文学习是愉悦快乐的,而且应该是一种享受。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享受语文”?我觉得应该实现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大陆,有4种《红楼梦》奇书,堪称世界一绝。“蜘蛛网”《红楼梦》一个老红木框架上,  相似文献   

13.
黄忠晶 《重庆师专学报》2008,27(2):50-52,99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语文》2007,(7):115-115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史上,《列子》是一部令后世众说纷纭的“奇书”。据《庄子》记载,列子名御寇,“御”字也偶尔作“圄”、“圉”,其在世应早于庄子,大约处于春秋战国之际。但《逍遥游》中把他写成御风而行、能作“逍遥游”的神仙。这种神化,反而使他的真实身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荀子·非十二子》列诸子十二家,但没有提到列子,司马迁《史记》中也无他的踪迹。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校阅经史诸子,根据上古典籍中的零散记载,将与列子有关的8篇文字编纂成《列子书录》,自此始《列子》风行后世。由于它的大旨在贵虚贵无,顺性体道,属道家一流,后世社会崇…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孟子》二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以及《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等篇目,让同学们在课本中汲取圣贤的思想精髓,品悟古老的人生智慧。本期《本刊特稿》,我们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引驰教授介绍“孔孟老庄”四位名家的身世背景和文学特点,以此帮助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人们通常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金瓶梅》等古典小说名著称为“奇书”,而《西游记》无疑是这些“奇书”中的“奇书”。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它作为神魔小说,本身就笼罩着一层炫目迷心的神彩外衣,其真谛难以为读者所认识,因此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其中,究竟谁是这部千古奇书的“造物主”,本身又构成了一个司芬克斯式的《西游记》第一谜。造成这一疑团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游记》大约在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中后期)问世时,书上并未具作者的姓名。因为中国文学向来以诗…  相似文献   

18.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19.
庄子《佝偻承蜩》:“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此句的解释有两个疑点。一是“五六月”,现在不少注本释为“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时节”,主要依据可能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引司马云:“五六月,粘蝉时也。”(见郭庆藩《庄子集释》)《逍遥游》“夫以  相似文献   

20.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谈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亦无力。”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庄子用一个故事阐释了一个词语--游刃有余。庄子讨论的是天地之法则,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辨:积之丰厚方能负大舟,研之精通才能达自如。笔者认为,庄子的这一思想境界也恰恰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