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  相似文献   

3.
七、分号应改为句号的:2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历来多以"境界说"为其论述内容。我们对"人间"一词,从"忧生"、"忧世"意识、情感的真切和形象的鲜明作出新阐释,认为王国维选择以美育育人的人生之路,关注人生苦痛、抒发人性之真和语言应该"俗化"的审美标准,共同构成了《人间词话》中的"人间"意识,体现出他悲天悯人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5.
“忧世”与“忧生”——中国古代忧患诗歌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抒情诗以愤忧怨伤情感为主,这一情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忧世与忧生。忧世是儒家入世的情感,表现为忧君、忧国、忧民三位一体的内容。忧生是道家对生命本体的忧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三大主题。忧世与忧生情感的交融互摄产生两类忧患诗歌,形成抒情诗歌史上两种文学时代。忧世时代诗人们发抒着忧国忧民的怀抱,文学主张是言志、务实,这一时代占据着抒情诗的大部分时空。忧生时代专注于发抒自我情感,文学主张是缘情、表现。两个时代互相交替,以忧世时代为主,忧生时代为辅,形成一部忧患诗歌史  相似文献   

6.
1927年王国维自沉事件,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疑案.考其少年"忧世"、青年"忧生"和晚年再"忧世"三个阶段的学业转向与价值转型,可见出王国维并非简单的死于"殉清",而是"殉文化"即殉于他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信仰.今天反思王氏之死,可为学人及知识精英寻找足以安魂立命之价值定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整整一千年前即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在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的官舍里,诞生了一位可为万世当政者的楷模和广大人民所景仰的人物,他便是北宋真宗、仁宗两朝名臣范仲淹。庆历六年(1064年),他在参知政事的任上,为岳州的岳阳楼作记时,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对于熔铸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前狠抓廉政建设的过程中,纪念范仲淹,学习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思他的廉政勤政的风范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王绩构建世间本无的“醉乡”,白居易立足世间生活,赞酒之功,思酒之事。他认为,饮酒能够让饮者变寒为暖、转忧为乐,也能够斩断在世因缘与消除心中思虑,实现身心和乐。酒醉思虑不生,知欲不行,无用于世,由此销忙为闲。酒醉而得闲,不为世累,身心自在。尽管吟诗谈禅、游山玩水都是其兴趣所在,但是,他认为酒有精神,同时不断把醉精神化,又将醉与自由相互勾连。因此,白居易总是始于饮酒、归于酩酊。在现实的抉择中,白居易拒绝高士归隐、农夫种田、商人行贾、军旅征战、炼铅烧汞、高官显爵、红尘争斗等“忙人”之“忙”,而主张归于“饮酒”之“闲”。他总是把饮酒、醉当作最好的生存方式与人生唯一的归宿,显示出独特价值取向与生存智慧。这为我们当代思考酒的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闲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10.
黄雪明 《中国德育》2004,(8):30-31,56
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儒家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孔子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孟子称“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明朝东  相似文献   

11.
12.
《孔子诗论》体系完整,有总论、有分论、有合论,点面结合,逻辑严密。在论诗时言简意赅,往往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概括某一首诗或某一类诗的题旨。其论诗时有几种常见的句式,理解这些句式对于简文考释与编联都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全宋诗》收录柳应辰诗三首,其中《石角山》一首为同僚的和诗,系误收。另在湖南浯溪石刻中,迄今尚保留一首无题石刻,为柳应辰真迹。又在明刻孤本黄焯《朝阳岩集》中,载有一首配图的《默题》诗,作者姓氏不详,考证当为柳应辰所作。二诗陈新《全宋诗订补》未补。今为之补遗,计所见柳应辰诗,剔除一首,补遗二首,共存四首。  相似文献   

15.
上里贤一教授所编的影印《中山诗文集》,全面展示了清代琉球诗人所创作的汉诗面貌。琉球中山诗人对中国古代汉诗的学习与承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方面,中山诗人受唐人的影响较深,在内容方面基本继承了唐诗的题材,表明中山诗人在诗歌内容上的丰富。二是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中山诗人的风格酷似唐人,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景观。三是在形式上,诗律的掌握非常娴熟,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也有古风,平仄、对仗等都运用得工整自如。中山诗人的汉诗创作,加深了中琉文化交流,加深了中琉友谊。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以诗歌文本为基础,分析食指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归宿,展示食指对理想、现实生活等的深刻体悟;并再认食指的诗歌形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清初特殊的时代及诗学背景,使得社会迫切需要弘扬诗教以整顿世风、诗风,而这在唐、宋诗选本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19.
Sylvia Rimm received her doctorate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She has published Underachievement Syndrome: Causes and Cures (Watertown, Wis.: Apple Publishing, 1986); How to Parent So Children Will Learn (Watertown, Wis.: Apple Publishing, 1989); Gifted Kids Have Feelings Too (with Christine Priest) (Watertown, Wis.: Apple Publishing, 1990); and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with Gary Davis) (Needham Heights, Mass.: Allyn and Bacon, 1993), now in its fourth edition. She has co-authored or authored tests for identifying talents, interests, and achievement. She currently directs Educational Assessment Service in Watertown, Wisconsin, is head of the Family Achievement Clinic at MetroHealth Medical Center in Cleveland, Ohio, and is a clinical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and pediatrics at Case Western Reserve School of Medicine, where she has taught courses in the principles of parenting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gifted.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举例如下: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 为什么没有见到人,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前句诗水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