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9年10月24日上午,由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食指诗歌研讨会在该校举行,这是国内学术与诗歌理论界举办的第一次食指诗歌的专题研讨会。来自江浙沪川地区的评论家姜耕玉、张宗刚、李美皆、傅元峰、何平、姜广平,诗人和作家徐明德、陆梅、子川、胡弦、雪丰谷、古筝、海马、张修林、马永波、黄梵等,以及江苏多家媒体记者、诗歌爱好者、高校学子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食指偕夫人寒乐到会。与会代表就食指诗歌的历史意义、审美价值、文化内涵等展开了热烈研讨,并认真提交了学术论文和发言提纲。  相似文献   

2.
被理性与非理性痛苦地纠缠着,是食指诗歌精神的实质性内核;而表现在诗歌主题上就是“从凄凉中看到悲壮”。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文学史价值就是为新诗创造了新传统。而且,对于食指来说,诗歌写作的意义是一种释放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一种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其澎湃的感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蕴涵着人生哲理,势必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上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抓住意象、填补空白,采用各种手段,把诗中的意境信息充分地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食指著名诗歌《相信未来》的版本问题,依据史料,结合食指的诗歌创作,重新探讨食指诗歌的艺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廓清食指是不是"新诗歌第一人"这个争论已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学中的诗歌总是展现高尚人格,讴歌善良人性,观照现实世界。针对目前学生人生价值、社会理想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借助诗歌教学这一有利的平台与有效的手段,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弘扬缺失的人文精神,追求诗意理想、诗化人生,用诗歌文学的手段,导引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6.
人生如诗     
我以为,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一生恰如诗歌。人生自有其韵律和节奏,自有内在的成长与衰亡。人生始于无邪的童年,经过少年的青涩,带着激情与无知、理想与雄心,笨拙而努力地走向成熟。后来人到壮年,经历渐广,阅人渐多,  相似文献   

7.
食指一直都被人们所遗忘,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在熟悉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食指诗歌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以及对新时期以来诗歌的间接影响。食指前期诗歌的意象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连贯的态势,尤其是其“海洋”意象。他的“海洋”意象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是食指守望心灵和灵魂漂泊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视觉意象的缤纷异呈,隐喻性话语的频繁应用。对李商隐诗歌的解读如果停留在传统的那种历史或传统式的考据的途径,往往不仅隔鞋瘙痒,而且诗韵尽失。而以其视觉意象为突破口,借鉴结构主义的形式分析方法,才是开掘李商隐诗歌艺术境界的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9.
在唐五代诗格中,关于诗歌体式的研究很繁盛。崔融、王昌龄、皎然、齐己等人深入文本,不仅注意诗歌体貌,且探究诗歌的法式技巧,注重对诗歌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归纳总结了重要的艺术规律。推动了唐诗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写我诗     
李唐 《同学少年》2009,(11):28-28
同学少年:18:24:16很多人说,诗歌现在属于"小众文化"。现在写诗的人、读诗的人的确都不多。你为什么写诗?李唐:18:25:43很多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无言以对,正如我无法回答为什么树会结出果实,河水会一直流淌。我喜欢问自己的却是诗人食指的口头禅:"为什么不写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无法回答,所以我一直在写,不停地写。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雪 《鸡西大学学报》2008,8(3):129-130
在朦胧诗的创作中,杨炼的诗歌不仅实践了这一创作群体的宗旨,而且他把从个人情感世界走向时代广场的朦胧诗引向更为宏伟的历史的天空,进一步开拓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在诗歌创作中投注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论刘基诗歌的生命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咏叹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从刘基的诗歌当中我们可以洞察其生命观念及其嬗变过程.刘基于元季仕途屡屡受挫,其间曾一度倾慕道家因循自然的生命价值取向,但积极入世、重实行的儒家生命观念无疑是其主基调.入明以后,因奸佞构陷、君主猜疑,社会政治环境的险恶,确使刘基的生命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然就其真实的生命体验而言,仍然是一种颇具悲剧色彩的既痛苦又无奈的抉择.其晚年咨嗟幽忧、悲老叹穷之作,实为生命咏叹之变奏.  相似文献   

14.
李德是元末明初南园诗社的重要诗人,是岭南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其早期作品多写景悟道,艺术上讲究雕琢刻画。后期作品将人生体验与哲理思辨相融合,渐趋古朴沉郁。李德前后期诗风的转变,是其人生体验和时代诗风双转移以及岭南诗歌传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况周颐身处末季,其词多感怀身世之作。栖迟零落,身世浮沉,激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身世感喟,集中地表现为飘零之恨、垂暮之叹和落拓之悲。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生命意识,常与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相通,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身世词多以比兴抒哀怨,凄丽缠绵,托寄深远。  相似文献   

16.
许雪萍是当下广西诗坛实力派青年女诗人。作为很有个性的"草木诗人",对大自然的诗意捕捉——在大自然的诗意抒情中,建构诗人的生命意识、追寻和探索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命的家园,这是许雪萍诗歌的主要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王绩田园诗代表作《野望》入手,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对形成他复杂思想的影响,剖析了王绩诗作中的复杂人生况味,指出对王绩及其诗作的研究都应再深入一步。  相似文献   

18.
19.
海子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他以“土地”(包括麦子)、“火”(包括太阳)、“远方”等作为诗歌意象.在诗歌和生命行为中实践了他的生命意识。他带着激情创作,在诗歌中试图实现对传统母亲神化、土地神化的回归.从而使得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