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  相似文献   

2.
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特别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技工学校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要想成为全国示范性技工学校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走产教结合的道路,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3.
张钧 《成人教育》2019,39(4):1-5
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然而,在理论上,社会大众对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客观存在教育对象"特殊论"、教育内容"职业论"、教育形式"时序论"、教育体系"对立论"和教育价值"功利论"等认识误区。在实践上,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着发展基础条件羸弱,政策法规建设进程缓慢,组织机构发展不足,人力资源配置比例失衡,现代化技术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平台创新和保障支撑优化等系统改革。  相似文献   

4.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社区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学习型社会的全民需求以及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旨在引起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新时期社区教育,加快建设满足全民教育需求的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职业教育通过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人的职业发展是终身学习的核心。职业教育应从终结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探讨职业教育中终身教育的理念,提出职业教育中终身教育的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建立“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关注。在此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就面临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必须根据现实需求和长期发展规划作出符合学习型社会要求的战略决策:以终身教育、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握和构建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实现学习者、学习机构和学习制度的相应转变,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最终形成与学习型社会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终身教育法治化是终身教育理念、教育关系、教育行为等方面在终身教育法律规范的作用下协调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加快终身教育法治化进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改革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实现终身教育法治与教育改革的协同发展与创新。基于学习者权利本位,理顺终身教育法律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基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打造学习型社会离不开终身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因为学习化社会是由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发展而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它以终身学习体系为核心和基石,由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构成一个共同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9.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及终身教育为基础,保障社会成员受教育权力并满足其终身学习需求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创建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0.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主体的教育,其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精髓,在促进学习型社会进程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不仅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继续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远程教育已经从边缘地位,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第一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开放大学的发展契合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是终身教育理念的践行者,江苏开放大学通过融合社会力量,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不断完善终身教育网络,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以及“学分银行”等方式。在新时代,开放大学需加强统筹指导区域老年艺术教育工作,通过融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推进多终端学习平台设计,打造特色老年艺术教育品牌项目等思路开展老年艺术教育,推动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打造老年群体艺术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2.
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此背景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终身教育成为学习型社会形成的主要途径。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构建高校终身教育体系应该从五个方面入手:建立"以人为本"的终身学习理念;健全高校终身教育的法律保障;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创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尝试建立全方位开放式的教育制度;完善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及实践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为了深入理解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念,有必要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辨析,这对我们充分有效地倡导和实践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功能、教育体系上充分体现了职业发展性、社会适应性和终身教育性特征.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职业能力、社会适应性均提出极大挑战,使终身教育成为其提升职业能力的理性诉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规格、人才成长通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障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进程.要从理念、制度、改革等三个层面推进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即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关注终身职业发展;完善制度体系,保障终身教育需要;深化高职专科教育改革,实现与应用型本科沟通衔接.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职业教育通过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人的职业发展是终身学习的核心。职业教育应从终结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沟通的若干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形成,许多国家致力于构建终身教育和发展学习型社会,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的相互渗透和促进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发展的需求。本文从我国现状出发,阐述了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沟通的实践和尚存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沟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既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个体终身发展的基本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正规教育中各类教育类型被排除在终身教育体系之外。正规教育中各类教育类型要融入终身教育体系,既受制于其与职业之间的距离,也与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个体的教育需求有密切关系。鉴于国际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经验及我国的现实情况,正规职业教育应当最先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次之,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最后纳入。  相似文献   

18.
终身教育体系是以现代大教育观看教育的形态和体制,是一种思想理念,它强调教育的终身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自我完善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及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结合高校在终身教育理念发展中的功能作用,浅析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挑战,并使之成为推进终身教育理念的坚实力量。  相似文献   

19.
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实践终身教育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理念。正确理解终身教育理论的来源、内涵及其意义,对于实践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目标,创建高职特色;瞄准“目标市场”,不断满足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开发人的终身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成为学习型社区的领头羊和辐射源。  相似文献   

20.
陈树生 《教育发展研究》2004,24(12):106-108
一、学习型社会与教育学习型社会是与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呼唤着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已经不只是为了变换职业和谋生的需要,而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为了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必须构建学习型社会,也就是实现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教育一体化。学校要打破围墙,向社会开放,吸引社区成员到学校学习,同时要吸纳社会的教育资源,用来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学习型社会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那么,学习型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具有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