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建华  郝天韵  李文竹  邸昂 《传媒》2018,(15):72-74
本文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理论对中国传媒业实施PPP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厘清中国传媒PPP模式概念、涵义、特征、分类、架构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PPP模式的适用领域,进行了一定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推动中国传媒PPP模式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立足美国学者对传媒市场机制的批判分析,对西方民主市场社会新闻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市场失灵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数据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组建《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课题组,在理论逻辑和实证研究的架构下,提出传媒发展指数这个概念,从系统依赖的角度来考  相似文献   

4.
自从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批判理论以来,批判理论作为一种与经验学派相对立的理论类型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影响很大,并在不同国家生根发芽,并形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多种流派和研究取向,促进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化反思。而这个对话则考察传媒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思考传媒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信息     
中国传媒论坛之二在京召开1月22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中央电视台《夕阳红》专栏 ,在京联合召开了中国传媒论坛之二 :银色浪潮之前的媒介准备———大众传媒与社会老龄化学术研讨会。首都社会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的有关专家学者60余人 ,汇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 ,就中国社会老龄化及相关的社会问题 ,重点是新闻媒介如何面对 ,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此前 ,已成功地召开了中国传媒论坛之一 :首届全国传媒伦理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社会反响强烈。(周文华)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在郑州举行1月7日…  相似文献   

6.
郭鸿雁 《现代传播》2008,(2):139-140
经济增长理论在国际上已有多年研究,这方面的文献卷帙浩繁.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并未穷尽真理,能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所启发的更不多见.近年来,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兴起,人们逐步意识到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把经济增长理论运用于中国传媒产业的分析中,提出中国传媒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国传媒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指出中国媒介制度安排的未来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刘兢 《新闻记者》2015,(7):19-27
本文试图爬梳1950年代至200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议题在美国大众传播研究里流变的历史。作者提出,这段时期的美国中国传媒研究主要涉及国家整合、社会发展、新闻业与改革、传媒市场化、全球化等议题。它们的变迁不仅与中国传媒自身相关,也与美国中国研究的变迁有关,更是对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些讨论对大陆传播学人熟悉在美式大众传播研究进路下审视中国传媒,并进而反思其局限和问题,应有助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战略丛书”是“211”二期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子项目之一“中国传媒集团的基本态势与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在传媒集团经营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丛书共5本:《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中国省级卫视发展战略》、《中国报业发展战略》、《中国出版业发展战略》、《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世纪出版集团发行中心发行,目前已出版发行前两本,即将出版后3本。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综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闻传播业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和机遇:国际资本窥视中国传媒市场,跨国传媒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对我国传媒业进行渗透和扩张;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传媒学界开始关注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对传媒经济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研究,但中国学界对传媒经济理论的了解和储备还很不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副教授刘宏撰写的新闻学术专著《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近日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媒界的最新变化扩展而成的,触及了中国传媒界当前的主要热点问题,例如,WTO对中国传媒的影响,中国媒介集团化的趋势,新世纪中国传媒的本土特色,媒介创收与舆论导向的关系,等等。本书是作者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虽然是从1978年开始起步的,但是,中国的传媒经济活动自新中国成立时起就开始了.60年来,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到2008年,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媒经济学体系已经形成,其标志是:中国传媒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理论、三大应用传播学理论体系和十二个分支理论体系以及五十八个理论假设都经过了传媒实践的检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成为我国传媒界行为的一种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新闻实践》2012,(5):77-77
3月28日,“首届中国传媒论坛暨中国传媒社会责任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座谈会以“履行传媒责任彰显传媒力量”为主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课题组组长陈刚教授发布中国传媒史上第一部传媒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11中国传媒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据介绍,2011年9月北京大学成立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课题组,在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26000等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媒业的特殊属性,制定了中国首个传媒社会责任指标参照体系。课题组从全国报社、电视台、期刊社中抽取了200家单位作为样本进行了相关数据采集,此外还从主管部委及数据机构获得了部分抽样媒体的总收入、纳税总额、公益慈善支出、广告刊登额、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等数据和材料,同时还以领军人物访谈等方式对传媒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路径、成绩等进行深度调研。《2011中国传媒社会责任报告》的出炉,标志着中国传媒社会责任建设开始有一套全面、完整、系统的指标参考体系。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媒介神话批判──兼评席勒的《思想管理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伯特·席勒是当代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70年代,他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性地对资本主义大众媒介的现实展开批判,并提出关于媒介神话批判的5种观点。席勒所谓的神话,是指大众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机构联合,通过权力的运作和大众媒介的鼓吹,建立起来的神话般的精神幻景。这些神话被用来掩盖权力机构对社会思想进行控制、操纵的真实目的。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有5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个人主义和个人选择的神话、媒介中立的神话、人性不变的神话、无社会冲突的神话和媒介多元化的神话。席勒认为这5个方面最具资本主义的欺骗性。大众媒介机构参与权力机构对社会的控制,制造虚假现实,制造神话,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残缺,是为了削弱人的批判能力,是为资本主义现实进行辩护的。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批判大众媒介参与制造虚假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一定深度。他较有系统地揭示出大众媒介制造的神话与资本主义社会理想之间的对立,以及这种神话如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席勒的基本观点是,新型传播技术与政治经济权力相结合,将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进行更为妙巧的操纵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展江 《青年记者》2009,(21):34-39
舆论监督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又呈现出了哪些特点?本刊学术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展江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媒舆论监督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他在《舆论监督在中国》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并对中国传媒舆论监督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特约专稿     
舆论监督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又呈现出了哪些特点?本刊学术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展江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媒舆论监督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他在《舆论监督在中国》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并对中国传媒舆论监督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对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表示祝贺;并对军报的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提出了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时隔一年有余,《中国传媒科技》杂志专访了解放军报社网络传播中心主任、中国军网总编辑武天敏,对习近平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后,报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的情况进行了采访。《中国传媒科技》:习近平主席视察解放军报并发表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形成过程追踪溯源的同时,对当代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结构模式加以系统梳理,分析其赖以产生、发展的十大基础性理论,回顾并阐述了广电经济理论结构模式的形成过程,结合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繁荣文化产业的最新政策文献,探讨了未来中国城市广电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媒处于国家与社会之间难以平衡的身份危机之中.身份界定成为中国传媒难以破解的问题.本文按照马克思"社会本位"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本着社会良性发展的观点,对中国传媒身份进行了分析,认为传媒组织不仅是一个传播主体,更是以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为前提、以人本位为受众观,连接国家与社会以及社会与个体的中介,是参与和改变社会的重要主体和重要力量之一,在此定位之下各类媒体各司其责.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媒科技》走过十一年,发行100期,不断传播科技、记录了科技在新闻行业的应用,见证了中国新闻行业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此向《中国传媒科技》发行100期表示诚挚的祝贺。借此次中国传媒科技研讨会机会,首先,我对新华社通讯技术的发展做一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