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死记硬背!常作不屑之语,用于针砭“不擅”学习者;也被当作“鼻涕”动不动就甩在传统教育身上;更有一些人把其比喻成了传统教育的一块溃疡,时不时地“戳”两下。新课程引为自豪的成果亦包括了让死记硬背在课堂、在学校几乎绝迹。而在今天的数学课改课堂上,因少有或没有了数学概念、定义的影子,则是连死记硬背的对象都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的理解是“死记硬背”,因为传统的政治课忽视了政治学科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教师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忽视了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只能充当“听众”。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模式,如沐春风,无疑给政治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其课堂教学的特点就在于“活”——教活、学活。通过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政治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秦嫒媛 《成才之路》2013,(28):32-32
数学能力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另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无疑应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初中阶段学生所学习的数学,是将来学习数学与运用数学,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因此,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灌输式”,教师把所有的问题都会分析得明明白白,讲得透透彻彻,学生只要照着死记硬背就算了事。学生的地位是从属的,不是课堂的主体,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机械型”“记忆型”的,学生的大脑成了知识的仓库,对待问题的解决,他们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稍加变化的题型就会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了,这也正是教育的失败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数学教育更多的是在正规的课堂里进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集体教学方案,精心准备材料,让幼儿学习数学,教师“教过了”,幼儿“学过了”,幼儿就学会了数学。其实,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的数学学习更多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对周围环境中教学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从而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教育的历史上,“死记硬背”一直名声不好,一直是教育界改革人士批判的对象,认为“死记硬背”窒息了教育的生机,扼杀了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死记硬背”真的是教育的误区吗?看起来似乎很是,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一个更大的误区。“死记硬背”是教育的起点和开端。事实上,学生时代的开始就是“死记硬背”的开始。没有“死记硬背”我们就不能识字,识字是基本和最初的“死记硬背”。语文中古典诗文的背诵,现代美文的背诵,靠的就是“死记硬背”。有的教育家认为,语文就是“死记硬背”,对于…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的理解是“死记硬背”,因为传统的政治课忽视了政治学科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教师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忽视了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境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经过几年的课改,广大教师对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小学数学学生课外合作学习进行初步探索。在新课程中,已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但应该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一”转向“全方位”,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学会”转向“会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联系我们的数学课堂,“原生态”的数学课堂追求的就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练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努力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刨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我想这“剩下的”主要就是人格与能力,要使“剩下的”更多,就要把数学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个体发展本位。传统的数学课堂,仅仅给出了数学发现的最后结果,并没有给出数学发现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记数学、练数学、考数学,教师只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这显然与时代精神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做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其核心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  相似文献   

11.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往往较多侧重数学知识本身的讲解,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忽视了数学知识的源头与发展及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即便让学生掌握了一大堆的知识,也不过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地步,根本无法形成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厌倦、懈怠情绪严重阻碍了天生好质疑、  相似文献   

12.
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关于数学学习的“助人自助”的数学教育原则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师生和生生沟通下的交流活动,教师在于激发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种帮助,这种帮助是“顺其自然地帮助学生。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他应该看到学生的情况,应当努力去理解学生心里在想什么,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或是指出一个步骤,而这正是学生原本应想到的”。这些都告诫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离开这一点,就无法体现现代数学课堂的特点,很难完成新课程数学的三元目标。“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教育思想就是一句空话,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近年来,笔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了一些探讨与尝试。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教育家赫尔巴特也说:“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眠状态。”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智力开发的源泉。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给学生讲结论,而忽视产生结论的过程,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要适应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自己多年来从事数学教学的经验来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运用“趣味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曹勇兵 《数学教学研究》2007,(1):F0002-F0002,3,4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注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仍然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树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通过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学内容通过“趣”、“实”、“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在农村学校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只是几个所谓的好学生唱“主角”,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在“看戏”,凑热闹,直到教师总结了结论,然后死记硬背结果,学习十分消极被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扭转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模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新课标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要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课改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是营造新的数学学习环境、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孔企平 《江苏教育》2006,(3B):22-24
问题解决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问题解决的思想和实践,影响了20多年数学教育的进程,问题解决已成为近年来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问题解决活动是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在数学教育的历史上.问题解决对改善课堂教学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波利亚教授。在40年前就倡导“如何解决问题”,为当时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引进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他提倡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经过“实验”、“观察”到“发现”.揭开了新的数学学习过程。在目前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问题解决的理论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开放教学,让数学课堂在开放中现精彩。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最基本的理念。然而,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以生为本,确是一个令人费思的问题。前不久,本人有幸又当了一回“小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课毕,思绪难以平静,感想颇多。身临其境地再次作为学生,使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数学课堂究竟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