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削弱了画家对艺术构思依赖性。如此,画竹而"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本文试结合中国墨竹画的发展来分析文与可画竹与郑板桥画竹创作活动的异同,并由此论证表现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尤其是创作构思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艺术 ,比如戏剧、诗歌、书法、绘画等 ,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程式化特点 ,尤其是传统戏曲和中国画 ,程式化特征更为突出。有人说 :“否定中国画程式就是否定了中国画 ,就是抛弃了它最本质的核心结构。”[1 ] 程式正是以其独有的鲜明民族艺术特色 ,展示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眼中的世界 ,体现出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 ,是艺术总体构成的必然存在。由于程式表面上的类型化、规范化以及创作上的相对制约性 ,也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画发展创新的障碍。其实 ,如果对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作一认真分析的话 ,就会发现 ,程式的这种局限性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价值 …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课堂,已成教育共识。经过不断实践,和谐课堂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问题随之而来,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结壳化”现象。“结壳”本是绘画中的一个术语,是指画家到了一定程度,技、艺手段逐步程序化。体现在和谐课堂中,是指教学者遇到瓶颈,教学手段模式化、程式化,从一个筐跳入另一个筐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经过历代画家的努力,形成了独特的程式规范。给传统中国画程式中那些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以充分肯定,使它以新的姿态进入新时代给现代绘画以积极有益的影响,是当前中国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中国画的传承进入学院制教育以来,以吏人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好古、尚意的文人画风,逐渐让位于西方崇尚个性、重视写实、倡导写生的现实主义绘画方式。于是力图摆脱程式化的传统摹古法则束缚,强调自我表现和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自然就成了新一代山水画家首选的理想学习目标。而黄宾虹热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形式感、抽象性、符号化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理念,逐渐为广大中国画家所接受,素描、速写式的写实水墨画道路逐渐受到质疑,因此,明显具有象征意味和抽象笔法的黄宾虹山水画自然成了当下试图进一步走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家们首选的参照目标。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画程式画的构图法则已经很难满足当代画家们对现代生活的描绘,画家们在经历困惑、反思、觉醒的心理历程后,打破了传统绘画中运用空白营造空间的构图法则,重视绘画形式的完整性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平面分割与构成,营造情境空间,形成了当代中国画的构图形式。  相似文献   

7.
绘画语言是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传统重彩画在语言表达上有程式化的特点,因而制作过程比较容易把握。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法的出现,使现代重彩画少了程式化成分,而更多地关注制作和材料。现代重彩画在继承民族传统,融入外来形式因素的同时,从形式语言到艺术观念的探索应始终立足于当代审美文化,展现当代意义,才能最终显示其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徽州传统装饰图案根植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其虚实相生与空白美、以形写神与形神兼备、图形符号的理想化与程式化及色彩的单纯朴素化等特征反映了徽州传统装饰图案与中国传统绘画在艺术特征上所具有的共性,并显示出徽州传统装饰图案所具有的“绘画特性”。  相似文献   

9.
人物画在明清之前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形态。而至明清开始,则渐渐走向了程式化。虽然这是一种成熟的体现,但也使得明清人物画鱼龙混杂,出现了很多市井之作。本文旨在通过对明清历史背景的陈述,分析明清绘画中的程式化造型.试论述其先进性及滞后性,全面地权衡明清程式化对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高校美术类新生的概念化、程式化的绘画模式的问题,在素描教学中对学生的思考方式、表现方法等进行有针对性、分阶段的绘画意识和观念的转换训练,训练分三个部分:观察部分、表现部分和延伸部分。  相似文献   

11.
画家的个性化绘画语言决定着画家的艺术生命,画家的个性是画家个性化绘画语言形成的直接原因。个性和个性化绘画语言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个性化绘画语言既包含了画家先天所有的气质特征,又包括了画家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生命体验,是画家个人的、独特的、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画家只有充分运用个性化绘画语言,其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获得永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笔墨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山水画笔墨技术从产生到成熟,建构了独特的绘画符号。“程式化”笔墨因此而确立。没有“程式”就不能成为国画。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程式化笔墨”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轨迹,与人的生存愿望、精神风度是一致的,体现着人生内在美丑精神,有其恒久性的一面。中国绘画“程式化的笔墨”依附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而不是轻率、简单地予以否定和淘汰它。  相似文献   

14.
以往通常从题材的突破、新技法的运用以及创作观念和程式的改变等方面来阐释印象派绘画的革新。文章通过对印象派之前包括评论家在内的观众的视觉经验和印象派绘画所提供的视觉感受的比较,说明印象派绘画革新的真正本质是印象派画家们用新的视觉图式对公众的审美习惯和视觉定式进行挑战,最后成功地把他们的视觉感受变成了观众的观赏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绘画艺术当中,任何经验的、程式的都是必须的。无论东、西方,传统绘画对习惯语汇的依赖都是必然的。程式是一种文化延续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载体。艺术家每每对传统样式、习惯语汇的修正和突破都会促使新的样式、风格的产生,而成为启迪后人的光辉亮点。在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中任何把程式简单化、图式化的作法于都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深入传统,把程式语言及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同创作个体的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有价值创新。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虚静 ”论与绘画精品谈的是画家的心境与绘画精品的关系极为密切,画家空旷澄澈的心境是产生绘画精品的前提,画家在内心上只有排除主客观的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倾注于创作客体之中,才有可能产生绘画精品。  相似文献   

17.
明代学者、画家董其昌,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这句话,强调了“师前人”与“师造化”的先后顺序,可谓真知灼见。凡是有过绘画经历的人都知道,不掌握规范的程式性的程序而直接面对自然创造艺术形象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反过来看,一味地强调笔墨神韵而忽视具体的物象,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虽然“笔墨神意”非常重要,但是“舍形无以求意”。因此,让笔墨与造化并行,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理念,并指导着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李可染、黄胄、叶浅予、李苦禅、陈子庄等人的绘画,皆遵循这一法则。不过,他们对笔墨程式与自然造化的关注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8.
在绘画艺术当中,任何经验的、程式的都是必须的.无论东、西方,传统绘画对习惯语汇的依赖都是必然的.程式是一种文化延续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载体.艺术家每每对传统样式、习惯语汇的修正和突破都会促使新的样式、风格的产生,而成为启迪后人的光辉亮点.在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中任何把程式简单化、图式化的作法于都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深入传统,把程式语言及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同创作个体的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有价值创新.  相似文献   

19.
纳兰霍是当代具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绘画具有很强的当代性和现实价值。纳兰霍对国内画家影响巨大,代表人物有:徐芒耀、陈飞、刘溢、石冲等。在他们的创作观念、绘画题材和制作手法上都可以看到纳兰霍绘画的影子,这种文化呼应对中国现代具象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绘画描写社会现象表现画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和西画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体系,在发展的道路上两者都有交流和吸收的情况,但总的面貌是不会改变的。千百年来,中国的画家在国画程式的表现上,有过很多的创造,但是根据时代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即使是古人创造得比较完美的程式,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要求,于是必须进行改革和重新创造。总之以程式的方法来创造画面,是中国画表现形式上的重点特点。有人认为程式是一种僵死的符号,我认为程式应该是一种代表物象特性的美的因素的有节奏的生动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