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将国学经典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做法有:引国学经典名句,实施感恩教育;讲国学经典故事,加强诚信教育;借国学经典名篇,融入意志教育。  相似文献   

2.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了解和学习国学经典,可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备一定的哲学思想,拥有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让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3.
丁红来 《学周刊C版》2020,(1):126-126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将会为他们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一种有创新意义的育人方式.本文重点论述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一、当前国学教育中的不良倾向1.注重形式,过度包装。有的学校为推进国学教育,让一群身着古装服饰的女生表演节目,吟诵经典。还有的学校让学生穿上汉服拍毕业照,吸引着众人眼球。面对这些,笔者不敢说好与不好,只是在想,是不是学国学就一定要穿汉服?笔者深知国学的核心在于修身养性,培养完美的人格。难道学生身着汉服,就能培养出卓越的品质?2.不择良莠,收效甚微。前几年,部分地区教育部门发通知,要求中小学要把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纳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逐渐发现:学习国学如同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可以充实孩子的人生。接受经典的熏陶,对一个人的品德乃至精神,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怎样让国学走进学校,让学生时时处处身处经典之中,成为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一个难题。我校经过一年的探索,渐渐找到了有效方法,并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感动。一、融国学教育于环境建设,触摸经典"靠近清泉,心灵也会湿润;靠近音乐,生命也会起舞。"为了让学生能在一个充满浓厚国学氛围的环  相似文献   

6.
国学经典诵读是合格的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今天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国学经典诵读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协助,在假期里,学生可以参加爱老敬老社区服务活动,参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活动,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拓宽育人渠道,加深育人效果,文化传播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可以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青少年传统文化竞赛活动,引领国学经典诵读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让国人流连忘返,也吸引了国际友人学习中华文化,近几年大火的"孔子学院"和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就是最好的证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最精髓、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颗明珠,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首先应该从内部做起,从少年学生的国学教育做起,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领略国学文化的精髓,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新时期少年。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引导学生挖掘国学经典中闪烁着的智慧光芒,学习其中优秀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成为弘扬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的小使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8.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融入,不仅是拓展学生语文学习视野的需要,同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此,语文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将国学经典素材进行有针对性地融入,丰富国学融入途径,增强国学育人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国学有助于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很多小学开设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国学经典来说,需要开展"悦读",让学生享受国学经典,并在其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习惯。具体策略有:突出学生自主,奠定国学经典"悦读"基础;借助游戏策略,丰富国学经典"悦读"色彩;强化体验感悟,给国学经典插上"悦读"翅膀。  相似文献   

10.
多数古老文明已经随着时代的洪流而消失,而中华文明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依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先人智慧及文化底蕴,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直接作用。如何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语文教学引入国学经典诵读要坚持的几点原则入手,提出一些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和了解语文的启蒙课堂,小学阶段也是了解国学经典的最佳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领略国学经典的精髓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金丹萍 《教学随笔》2013,(16):138-139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利用国学经典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诵读国学中明礼仪;在国学故事中习礼仪;在国学表演中知礼仪,促使学生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礼仪道德观和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实践中,让传统美德根植于他们的心灵,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渗透国学经典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学习和传播国学经典,努力营造良好的国学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小学是学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内,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提出要实行美育教育政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学经典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探讨了如何渗透国学经典的措施,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语文教学不单纯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对国学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古代先贤所具有的人文情怀,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还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使用一些技巧,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国学经典内容,潜移默化中将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6.
国学经典集合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文化潮流的见证。让初中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国学素养,还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8,(27):33-34
国学经典中包含了我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与思想内涵,所以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它们,从而使中华文明骨血继续代代流淌下去。语文是传授国学经典的主要科目,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当要大力引入国学经典教育,一方面利用国学经典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国学经典教育来使之得到传承,再者也可以让学生从国学经典当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从而既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又实现中职学校发展目标。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价值、现存问题及有效策略进行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具体为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与学术。国学课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在课堂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做到知行合一。但是国学经典如何育人,如何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真正浸润学生心田,陶冶学生情操,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尚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蓉 《学周刊C版》2023,(15):118-120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国学经典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语文课堂中,国学经典占有重要地位,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国学经典的魅力,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加强他们对国学经典的了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使学生个人素养得到发展,让语文教学回归经典,厚植人文底蕴。文章先分析了国学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具体的阅读教学策略,希望能给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国学经典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最为精华部分之一,在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十分有助于强化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便形成文化自信,并以此促进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巩固。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国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认识国学、学习国学、感悟国学。本文将就农村小学国学的教育教学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希望能给语文教师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